儿童画的多元化评价和欣赏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罗容
[导读] 儿童画是儿童内心的感受与想象的结合体,散发着儿童的天性和魅力。因此,教师要从儿童的心理成长出发,引导家长鼓励、信任儿童,给予儿童多元化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用心聆听儿童的声音,感受童真童趣,发掘儿童的创造力。

罗容   剑阁县香江国际实验学校  628317
【摘要】儿童画是儿童内心的感受与想象的结合体,散发着儿童的天性和魅力。因此,教师要从儿童的心理成长出发,引导家长鼓励、信任儿童,给予儿童多元化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用心聆听儿童的声音,感受童真童趣,发掘儿童的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多元评价;儿童画;欣赏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11-01

        一般来说,儿童画指的是4~10岁孩子的绘画,它不涉及任何技术,像农民画一样,不讲“画理”“画法”,超越了透视、解剖、构图等一般惯例,是非“学院”派的画种。5~8岁左右的儿童视觉为直觉的整体形象思维,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往往对绘画充满极大的兴趣,想象力特别丰富,创意大胆无序。而4~6岁学龄前儿童的这种思维最为活跃。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浪漫稚拙,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喜欢用色彩、线条直接表现。他们认识物体还不够全面,形成抽象的形状。那么如何来欣赏评价儿童画呢?
        面对这个问题,很多成年人会说,儿童画不就是小孩子无聊的涂鸦吗?内容无非就是一些离奇古怪、天马行空的想象,至于技法,更是简单、粗陋,哪里有什么欣赏价值?儿童作品体现了儿童对世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流露出儿童纯真的思想感情,所以家长必须学会和儿童平等交流,理解儿童各个方面的特点,学会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欣赏儿童画,“读”懂儿童画,努力寻找儿童作品的魅力。
        一、聆听儿童的心声,感受童真童趣
        当前,绘画比赛中的儿童画、少儿绘画展览上的儿童画,乍一看,精彩纷呈,可是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大部分作品只是在技法上翻花样,很少考虑儿童表现的内涵和心理感受。记得一次公开课,有位家长走到自己孩子身边“指示”道:“你看看人家画的多像,你画的都是些什么呀?”学生感到很委屈,不停地解释。于是,我走到这个学生面前问:“你可以跟老师讲讲你画的是什么吗?”学生说:“老师,我画的是合唱团在草地上唱歌。”“那为什么他们都没有眼睛和鼻子呢?”“他们是聋哑乐团呀。”听到这个回答,我心中一震,对那个学生说:“这个想法真好!”学生很受鼓舞,仰着头继续说道:“我还给这幅画起了个名字叫‘心儿乐队’。”“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虽然他们听不到,但美妙的音乐就在他们心里。”学生严肃且笃定,认为这是个不容否认的常识。这让我和他的家长暗暗吃惊,学生这颗充满善意和人道关怀的心灵正闪耀着光芒。我笑着看着他的家长,而此时,家长的脸上挂着一丝骄傲。我问:“你看,他画的多棒!你应该听他说说这个故事,不是么?”其实,成人这种停留于表象的观念并不适合儿童,写实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作品与儿童年龄特征相符才是儿童画最显著的特征和生命力。


儿童画在成人眼里虽滑稽可笑,不合逻辑,但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儿童天性,是儿童心灵的真实写照,是成人作品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只有理解儿童,怀着一颗童心,才能正确欣赏和评价儿童画。
        二、关注儿童个性,发掘儿童创造力
        很多家长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常将自己孩子的能力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会产生一个想法,那就是:“你看,某某同学画的很像,所以他画的很棒。我画得不像,我根本不会画画。”对于这种情况,笔者会把重心放在原作的技法教学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原作上找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在一堂临摹课上,笔者出示一幅看似复杂的线描画,并提出一个小提议:“我们来玩‘换换看’的游戏吧!请大家发挥想象力,给原作换线条、换颜色,看看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很聪明,他们很快就理解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老师,我觉得那朵花花瓣上的曲线不好看,我要换成活泼点的螺旋线。”“老师,我可以在树上加只小松鼠吗?”“我可以给那个小朋友的衣服换种颜色吗?我还要加只蝴蝶。”……这是与儿童平等交流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所以家长要打破常规,鼓励儿童,使他们更有自信,画出更好的作品。家长与儿童共同进步,是最有成效的亲子教育。因此,教师要积极倡导家长与儿童多交流,理解、鼓励、信任儿童,放手给他们尝试成功与失败,让他们不断发现、不断改正、不断进步。
        三、参与儿童创作,促使儿童掌握绘画技巧
        儿童画出的线条、色彩、形象等绘画构成因素有自己的特点,对绘画的效果,儿童也有着自己的审美态度。家长对儿童使用的绘画工具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才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绘画内容,感知他们的想法和创意。很多家长认为用一种工具就可以完成儿童画的创作,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其实,儿童画也如同成人绘画一样,不同的颜料属性表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如儿童画里的油画棒,等同于油画颜料,色彩浓郁、厚重、艳丽夺目,上色速度快,方法简单,而且颜色可以重复、叠加,画面层次感强,对儿童的绘画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和挑战。油画棒使用方便,但缺点是不容易凝固,颜色易混淆,儿童操作不当,稍不留神,画面就会变脏,色度不纯,这就使得儿童画作品的效果和表达大打折扣。这时,如果家长在旁指导、监督儿童,笔者相信能够给予儿童非常大的鼓励和帮助。参与能产生共鸣和理解,了解儿童绘画中的乐趣和困难,总比对儿童的作品一味地挑剔和指责要好。因此,家长俯下身来,保持与儿童平视的高度,就能够看到儿童画中有多么奇妙的世界。
        儿童画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寄托了儿童的爱和想象。一张白纸就是一个美丽的世界,能让儿童面对这个世界,发现自我,展现自我,超越自我。这心灵的闪光,正是艺术生命的本真和人类智慧之门。美术教师要从平凡的工作中找寻不平凡,努力经营自己的学科,只要自己重视,就不怕他人忽视。相信经过不断努力,会有更多的人了解美术这门学科,对儿童画产生兴趣。
参考文献:
[1]严韵.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新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6):132-133.
[2]兰鹏.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误区与对策探讨[J].学周刊,2019(24):165.
[3]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