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标改革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很多过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学生需求。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中要求其具有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持续性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作出相应的改变。本文以“戊戌变法”教学中历史群体特征解读为例,思考和研讨教学提升策略。
关键词:戊戌变法;历史教学;历史群体特征
在课程改革当中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都与传统教学有了不一样的解读,更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就历史教学来说探讨的是中国历史上事物、群体的特征,涉及的内容方向良多,需要教师能够基于教材与课程标准,明确教学内容与目标,设置好系统的教学流程并做好教学效果的评估,进一步完善历史教学质量。
一、戊戌变法课程导入
1.教师课前准备
教学方式应当随着当代学生需求以及成长特征进行改变,教师应当在课前了解清楚班级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于哪一方面更感兴趣,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快速引起学生兴趣与思考。同时,要求教师自身能够深入了解戊戌变法并进行综合分析戊戌变法运动过程,以及设定教学主旨与目标。
2.教学方式转变
当代生活的多样化让学生对于教学方式要求发生变化,传统一板一眼的灌输式教学难以引起学生注意,而且“戊戌变法”处于的历史背景复杂,新旧交替、中西杂糅容易让学生无从下手,难以专注于变法的历史群体特征解读。在这里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入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例如借用热门电视节目《国家宝藏》进行引入,引起学生注意。
二、教学具体实施过程
当学生在教师课程引入过程中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切入主题让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具体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阅读了解并思考。例如:你认为戊戌变法在这场百日维新运动中知识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具体表现有哪些呢?可以从维新知识分子日常活动表现,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他们的文化认同以及思想变化过程出发进行思考,设身处地的思考维新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如此做,后来导致失败的原因又有哪些。
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就给予学生阅读的时间消化戊戌变法,并将班级中的同学进行分组,让同学之间相互说自己的看法,交流自己对于变法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推荐发言人进行讲解小组对于戊戌变法中人物特征的解读,此刻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与错都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要激发学生的思考与交流能力,并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小组进行辩论,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历史群体特征解读。或许学生之间有很多不一样的想法,但只要是学生能够有理有据的讲解出来,教师就应当接受并表扬,然后从学生的结论中进行提取重要点进行分析,引入自身的观点与学生一起探讨,并将教材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潜移默化的灌输其中,让学生可以看到不同角度对于戊戌变法中历史群体的思考。
如此一来,教师给予了学生极大的鼓励与思考空间,激发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注重学习历史的方法以及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在整个戊戌变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课堂活动的控制,注意学生历史思维的思考。很多学生思维比较发散,很多时候学生思考的侧重点就偏离了,更多的是想着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维新知识分子在戊戌变法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导致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这样一来整个思考的方向变成了思考戊戌变法这个事件上,并没有从根本的人物特征进行解读,进而实现对整个戊戌变法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新课标的改革下,课堂上应当时刻把控学生的思考在正确的轨道上,加强课堂上的师生沟通,把教师高高在上姿态放下走入到学生当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回归到对历史群体特征的解读上,进而让戊戌变法教学更具有效性。
三、课后思考与改进
教师对于每一节课课后的复盘与思考是更好推进教学质量的保障。对于戊戌变法教学这一节课中,教师应当从课前准备进行思考,对于准备的教学素材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学生是否感兴趣。对此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匿名调查表,让学生进行填写并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方向,接着教师整理分析出学生的兴趣点,在后续的教学当中根据学生兴趣点进行课程引入。其次,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控上是否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是否在提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的指导思考方向。在以上的教学当中,教师提出了多个方面的问题,其实可以缩减一下,并不用告诉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思考,思考的切入点应当是学生自身对于戊戌变法的理解,毕竟在学习戊戌变法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沉淀与理解。最后,教师总结性引导的时候应当思考是否又把过去固化的思维传播给学生,在教学上应多一点宽容,让学生的思考角度更加的多样化,并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给予一定程度上的鼓励,在此教师可以设立奖励机制,让学生每天的学习都具有满满的动力。
结束语
在历史教学当中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在传统教学当中也多以灌输式教学,让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式随着教师的思路走,缺乏自我的判断与思考能力。新课标改革让教师教学方式出现变化,从灌输变为引导,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根据自我的历史认知对历史人物群体进行解读,给教学方式带来新的思路,培养出更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顾琼敏.作为一种历史理解态度的“时空观念”——以《戊戌变法》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20(03):48-50.
[2]蔡权.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真实的历史叙述——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9(31):20-23.
[3]吕照,马春花.“戊戌变法”对中国新闻历史景观的影响探讨[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2):59-60.
[4]冯怡.基于史料与历史解释的视阈融合——以“戊戌变法”的教学实践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23):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