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养成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高效教学模式反思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高欣荣1 王秋月2
[导读]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写几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教学” 就是教师自觉地分析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自己教学行为,总结教学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进行重新回顾、判断和审视,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我,优化教学的教学研究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经常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多次多重的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机智、得意之处,或启发,或例证,或情境创设,或过渡语言,或“灵感”顿悟;反思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创新之处,独到之处,或见解独特,或问答精彩,或思维活跃;也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疏漏失误之处,或处理不当、估计不足、调控不好。
        多重反思之后,要养成好的课堂教学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上,我侧重培养了小学生两个能力:一个是敢于发问的能力,一个是敢于探索的能力。
        1.培养学生发问的能力。
发问,即口头提出问题,小学生发问,就是在科学课堂上,对于所学习的知识及其载体
与学科延伸等,所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发问的能力,重点培养他们敢于发问和学会发问。
    首先,鼓励孩子们敢于发问。《科学》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学习内容离他们有一定距离,如果他们不容易懂就不会爱学,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可以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善于探究的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2.培养学生学会发问。    
        孩子们有了发问的动机以后,会有短时的兴奋,之后就出现了另一个大问题:孩子们不会发问了。经过观察,我们发现,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首先,正确引导。

起始阶段,教师应有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注意启发引导,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让学生尝试提问。其次,教会孩子们从哪些方面下手发问:①从课题上质疑。教材中许多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有利于探究和理解,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②从教学难重点质疑。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质疑,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③从教学内容的矛盾之处质疑。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研读这些矛盾点,从而悟出道理,就能够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在实验前让孩子们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当孩子们初步养成了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之后,还要注意引导孩子们注意“探究”,通过观察与实验,证明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当然,“探究”对于学生和科学教师来说,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需要教师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做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设计实验、形成理论、交流观点的能力,并能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精神、情感和价值观。至于孩子们到底能不能做好这种观察与实验,能不能“探究”出真正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科学精神从小就要培养,至于科学知识和技能,在人的一生当中是一个逐步获得的过程。“探究”的直接结果,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而“探究”本身,及由此引发的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探索和创新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态度,可能才是最重要的。
        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新建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掌握的过程,反思,既促进了我们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养成自觉反思的好习惯,让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又成功构建了科学高效教学的课堂模式,师生共同受益良多,是我们非常期待的。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多次得到泰安高新区高级语文教师周长海老师的帮助与精心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