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1期   作者:刘郑秀
[导读] 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研究需要学生具有充足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摘 要: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研究需要学生具有充足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反复的训练把握基本的数学技能,建设全面的认知体系,是学生参加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展现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带领学生打破思维限制,主动探究未知世界,构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社会的人才竞争提供便利,展现出强大的优势,推动高中数学教育的巨大进步。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前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一定程度了促进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变革,但是由于传统式教学的思想早已在高中学科教学中根深蒂固,使得仍旧存在一大部分数学教师采用传统老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这种传统式教学模式,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授课,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导致学生沦落为知识的“接纳器”,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再加上,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时,往往都是牵引着学生走,在把问题抛出后,就用暗示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实现设计好的标准化路线上来,这种牵引式教学,牺牲的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高中数学教学逐步陷入困境,处于两难境地。
        一、摸准学生,高效备课
        学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主体和核心,但是现在的学生,不再是“乖乖孩子”,他们标榜的是个性,标榜自我。教师要想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要摒弃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把受学生青睐,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现代化教学模式融合到课堂中去。当然,教师还要高度重视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摸清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精心备课,确保备课的全面、系统和科学。
        二、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情境来加强数学认知
        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地通过学生的生活里的抽象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现有的生活经历,规划学生有兴趣的生活资源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关联——数学包含在生活中,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知识。所以,让学生熟悉、知道社会热点问题(如建筑问题、分配问题等),给学生构建形象积极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以全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家研究得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兴趣的积极作用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加强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和兴趣。数学知识逻辑性较强,每次数学课堂需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求知欲,假如可以在导入新课时,抛出有趣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通常有直入主题的直导式、有寻找规律的发现式、有亲自操作的演算式、有引导的问答式等,在具有差异的方式下,都能够直接利用和教材相关的问题或利用引导抛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深入探究知识,能够更进一步地构建数学思维。
        三、结合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传统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主要阵地是教室,教师站在讲台上讲题,学生坐在下面听讲。

整个过程都偏向于理论化,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甚至认为数学学习没有实际意义,逐渐产生抵触情绪。而其实,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现有的高中数学教材中也存在不少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点,但教师在教学时却并未有效发挥这一作用,紧紧围绕教材知识点开展有关的学习活动,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可以适当结合实践活动,将理论化的内容运用于实践中,从而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学习“统计”这一章节时,在完成基础知识点的教学以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实践活动。学生六人为一组,自由组合,每组派一个人抽取时间主题,比如:统计本班学生的身高分布、为商场设计一次有奖促销活动等。活动难易程度各不相同,抽中对应题目的小组,需要在两周内完成相关的实践活动,填写实践活动表格,两周后上交有关的实验报告和结果,我会及时查看学生实践报告和实践结果,如存在问题则会提出指导意见。实践活动可有效帮助学生将理论化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对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合现实生活设置趣味化问题
        对高中生来说,数学是学习难点,其中包含大量抽象的概念和定理,且习题千变万化,学生需要具备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因此,设置趣味化的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是问题教学法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或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线面平行判定定理”时,教师可以把一本书平放在桌面上,然后翻动书页,让学生观察书页外侧边与书所在平面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讨论和思考问题:如何判定一根直线与一个平面是否平行?如果书页外侧的直线与书面中的一条直线平行时,是否可以判定书页外侧与书面平行?如果书页外侧的直线与书面中的一条垂线垂直时,是否可以判定书页外侧与书面平行?这种生活化的事例和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兴趣,有利于问题教学法教学的顺利开展。
         结语: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从课改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课堂教学的革新,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之一。为此,作为一名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应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与实际,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郑晓飞.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27)
    [2]王双娟.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 未来英才,2016(2):102.
        [3]郑晓飞.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