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在大力提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改革中,“课堂对话”已经显得非常重要。师生之间的交往的本质就是一种对话。对话是学习和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课堂对话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使语文教学过程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然而,真正有效的“对话”,理应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兴趣是步入创造大门的台阶,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以前的语文学习方法多以单纯的注入式为主,教师满堂灌,学生机械、被动的接受,而在新课堂的语文学习中更注重开放群体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光、声、色等信息功能,立体式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设各种活动课,举行演讲会、故事会、手抄报、自编课本剧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形成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或横比,或纵比,与同一课文中的不同语言现象比,与旧课文中的相同或不相同的语言现象比,从而领悟语言的深意,运用的佳处。
二、要给学生以更多的爱
爱有利于人的智能发展,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在和谐的气氛中生活,心心情是愉快的,思维就会更活跃,创造力也能提高。例如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以鼓励的眼神,面带微笑,即使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也应该说“别着急,你再想一想”。或“你一定可以,答错了也没关系。试试看”。提问,不能变成老师高高在上的提问;回答,也不是孩子唯唯诺诺的回答。提问的目的在于巩固知识,而前提是要让孩子们放轻松,感到自己被尊重。
教师的宽容和充满爱的语言会使学生紧张的心理缓解下来,思维也会立即活跃起来,问题可能会迎刃而解。如果教师做得不到,学生一旦回答不出问题就怒目而视,板起脸大吼一声“快点,真笨!”“为什么背不过?为什么答不出?昨天干什么去了?回去把课文抄五遍!”结果往往是学生刚想起来的一点知识也被吓忘了,这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肯定是不利的。爱能激发智力,爱能激发创造力。
三、激励标新立异,提倡怀疑精神
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怀疑才能产生创新精神。现在有些学生之所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是不敢怀疑权威、不敢怀疑书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找“茬儿”,鼓励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奇思妙想、别出心裁,甚至异想天开。例如我们学过的《小桔灯》一文中有一句话“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间黄果树下的小屋”。学生当时提出疑问:“既然是浓雾,又怎么能看清山中雾里的那间小屋呢?”对于学生这样有理有据的分析,教师应该大加表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做一方面维护了知识观念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挑“毛病”培养起了独立思考和勇于探索创新的时代精神。
四、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语文课堂不能满堂问、满堂演,更不能满堂灌,应该有效的设计一些问题,问题是创新学习的关键。(1)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有效地激起他们思维的波澜。思维来源于问题,人只有遇到问题时,只有单靠记忆不能解决问题时才开始去思考。(2) 培养口说与笔述这两方面的能力,同样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当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发言。(3) 在书面表达方面,精心选择、安排练习是很重要的。安排练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理解地掌握所学的教材,而且真正的理解要靠全力地进行思维。带有比较性、选择性、概括性、创造性的作业题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对话型的课堂文化,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而成为思者、问者的角色。课堂对话是一种认识途径。对话不仅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他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有效对话”中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在“有效对话”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