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地管理对农村土地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2期   作者:何丽芳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城乡发展速度大大提升,在此趋势下,各地政府结合城市发展需要与规划,不断变化土地管理方式方法,改进相关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地的使用效益,改善了当地农民生活水平。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规划院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逐渐加快,城乡发展速度大大提升,在此趋势下,各地政府结合城市发展需要与规划,不断变化土地管理方式方法,改进相关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地的使用效益,改善了当地农民生活水平。不过,在具体的土地管理实践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管理造成了诸多制约,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与人民利益保障,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新时期的土地管理工作面临着如何结合实际情况,掌握土地管理不足具体原因,制定并采取有效应对策略解决问题的严峻挑战。
        关键词:土地管理;农村土地;作用
        1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
        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地位。我国是农业大国,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用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56.21%,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是使我国迈向生态文明的关键一步。不断地更新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的理念,使其密切贴合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健全土地管理的职能,使其能切实落实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过程;不断地更新农村土地管理的方式,借助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创新手段为农村土地生态管理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2农村土地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
        2.1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地方政府受传统观念影响,对新时期的土地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没有深入检查土地管理现状,无法动态掌握土地管理使用实际情况,不能很好的依据国家现行规定执行土地资源规划,存在土地违法使用问题,容易造成当地农村用地面积和城市建设土地征用面积、修路土地使用面积失衡严重。部分区域具有较大土地面积,由于引起了房地产开发商的注意,为了从中牟取更多经济利益,想尽办法通过建设新农村之名等途径实现农村用地的占用目的,大幅度降低了农村耕地面积,结合近两年我国土地整体管理和使用发展趋势分析,此问题仍有进一步扩大的发展态势。
        2.2农民耕地矛盾严重
        一直以来,土地都是农村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农村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所以在土地征用和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引发农民耕地之间的矛盾,现阶段土地管理面临的农民耕地矛盾包括以下两点:
        首先,从我国各个地区的人口统计数据来看,农村人口仍旧庞大,耕地面积快速减少,自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土地管理按照分配后具有30年不变的制度,导致很多农户家里新出生的小孩无土地资源可分,老人去世后土地资源未及时上交,引起土地资源分配不均的严重问题,该情况在土地少、口多地区尤为突出。部分农户觉得土地资源用来播种粮食难以达到预期经济效益,所以土地资源在使用中进行苗木、花卉种植,甚至个别农户私下进行非法土地非法交易,以上均与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相背离,同时容易进一步减少耕地面积。
        其次,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很多地区农民选择到城市外出务工,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水平,当地农村出现无人种植耕地的尴尬局面。造成土地资源大面积荒芜,尽管国家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种植相关扶持政策,给种植土地的农民相应补贴,不过因为相较于外出务工而言,种地效益更低一些,所以大部分农民依旧继续外出务工,无法从根源上很好的改善耕地资源荒芜的无人种植现状。
        2.3生产方式不科学
        从当下土地生产的实际情况来看,耕作模式仍然是土地的主要经营方式,并且在土地耕作中还存在一个明显显现,即耕作规模较小并处于分散型状态。进行耕作时,也没有相应的机械化设备、专业化人才为支撑。一般情况下劳动力耕作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满足温饱问题,仍然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局面下缓慢发展农业生产。


        3农村土地管理方式完善措施
        3.1坚持并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现阶段我国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主要目的就是改善碎片以及粗放的农业用地经营状态。土地流转政策下经营模式以整合、集约、规模等为主,与此同时在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有机融合的基础上,来推动土地的高效利用,确保基于高效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和增收[2]。如大连瓦房店市泡崖乡的仁峰农机合作社联合社,在附近15个乡镇探索开展了生产全托管、服务大包干的“全程”式土地托管服务和菜单“点菜”式的土地托管服务。到目前仁峰农机合作社联合社拥有6家合作社,固定资产总值达1500多万元,共承担了15个乡镇、近5万亩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作业;并且这种方式还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空巢”现象,这种方式为乡村振兴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3.2确保切实可行的土地宏观规划和微观管控
        现阶段我国主要的矛盾就体现在:人们生活需求、生活保障得不到充分满足和不均衡发展之间,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造就了一些农村流转土地的转型生产状态。但就目前我国国情来看,对国家粮食给予安全保障是现阶段我国土地政策的最终和核心方向,在自己的手中端牢中国人的饭碗,才能真正实现对国家粮食的安全保障。基于此,在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后,国家方面一定要对整体土地的实际用途加强管理力度,基于对流转后整体土地全面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确保能够宏观规划土地的粮食种植以及不同区域内粮食作物种植等的最低面积,并且对土地进行宏观规划的基础上将围观管控制度进行全面且切实可行的建立起来,为农村土地的粮食生产给予一定保障,端牢我们的饭碗。
        3.3建立农村土地集体化试点
        首先应将农村土地集体化或国有化试点选准,如此才能却确保集体化或国有化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良好实现。在农村,土地就是农村大集体主要的经济载体,对此,要将农村集体组织过于低下的土地话语权方面存在的弊端问题进行积极有效解决和转变,将以往的土地承包等经营模式积极打破,应确保在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对适量土地进行分散、在此基础上在进行整合,这不仅能够确保农村集体的壮大,同时也能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最大化实现。而在农村经济如此的发展势态下,也必然会从根本上改善或改变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的现象,在为农村经济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也能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4增加农民使用土地永久权利,呼吁群众节约用地
        我国的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呈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农业土地资源进行私有化;其次是不可以转变围绕家庭承包展开的土地管理模式。生产资源社会公有制充当国家经济来源前提,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土地相关所有制呈现虚设的状态,可以对农民进行土地使用权永久性的赋予,促使农村土地被国家所有,或者把农用地转变成耕地与林地建设。农民得到土地使用权,不知不觉中可转变为农村地区土地的主导者,可以进一步确保农民自主管理的核心地位。另外,各个区域要加强在关键节日中对政策的宣传力度,如6•25全国土地日,强化土地节约法律的推广,得到农村地区农民给予土地政策实施的强大支持,促农民众自觉爱惜土地资源,保卫家园。除此之外,组织乡镇地区干部加以培训,扩展土地知识,加深人们对土地制度的了解与掌握,不断创设良好的舆论气氛,从多个角度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
        结论
        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方式,就应该以当下农村产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确保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解决,才能促使农村土地管理方式有效性和实效性的充分全面发挥,进而在完善的农村土地管理方式下,确保农村土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张海豹,皮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技术路线研究[J].智能城市,2019(18):135-136.
        [2]陈坤秋,龙花楼,马历,张英男.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9):14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