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 何潇华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何潇华
[导读]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我国学习到了国外先进的生态建筑理论,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确定了其在住宅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华联世纪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江门分公司  广东省江门市  529000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我国学习到了国外先进的生态建筑理论,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确定了其在住宅设计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流行的“绿色建筑”就是生态建筑理论的生动体现。生态建筑理论的不断发展,推动了住宅设计的创新与进步,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本人从生态建筑理论的特点入手,研究了其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并分析了运用现状,从而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生态建筑;住宅设计;理论
        一、生态建筑理论的特点
        目前全球最先进的建筑学理论是生态建筑理论,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是它的一大优势,具体是指减少对不可再生能的利用或不使用不可再生能。其原理是生物学与物理学相结合,对住宅的内部环境进行改善,使空气流动率加强,聚光能力增强,从而使住宅温度升高。
        二、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设计中的应用
        (一)、风环境设计
        设计人员如果对住宅周围环境勘测不准确和掌握信息的可信度不高,设计出的图纸很可能不准确,实际施工情况也不言而喻,从而对建筑周边小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影响。因此,设计人员应投入一定的精力对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造成的结果进行研究分析。一般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时,为了节约时间,只注重对建筑的平面功能、建筑的外观及整体是否在图纸上完美的展现,而对于风环境这些隐性的缺非常重要的条件缺视而不见,根本不会实地考察风环境,而是凭借自身的经验对其进行简单的判断,几乎每份设计图纸的风环境功能的体现都一样。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前应采用精确的测量方法对住宅周围的风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以便更好的完成风环境的设计,使其更符合住宅实际的情况,尽可能的缩小设计图纸与实际施工之间的偏差。
        (二)、“热岛”现象
        设计人员因在设计图纸时未充分考虑周围气候与建筑结构的关系,导致出现空气流动慢的现象,久而久之,温度就会上升,简称为“热岛”现象,这一现象会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会影响居民的心情,长期生活在闷热的环境中,人很容易烦躁。所以设计人员在设计图纸时,要尽可能的规避这一现象产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设计人员要考虑住宅的容纳程度及数量的多少,在设计图纸时,设计人员要计算出住宅的最大容纳量,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告知住户,尽可能的不要超过这个最大容纳量。建筑数量多时,建筑就会阻挡风的流动,很容易造成热岛现象,而数量太少的话,就会增加冷空气的流动。所以,在设计图纸时要结合周边实际环境,确定合理的住宅容纳程度及合适的住宅数量,充分应用生态建筑理论。
        其次,建筑材料的优劣与建筑结构的好坏有直接的联系,如果设计人员选择不透气的建筑材料,空气流动较低,很容易产生“热岛”现象。所以,选择透气性好、价格合理的建筑材料是生态建筑理论能够准确应用的保障。
        最后,绿色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辐射,因此绿化面积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能都减少“热岛”现象的产生,设计人员要结合周边的实际情况及建筑情况适当地增加绿化面积,以实现生态平衡。



        三、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情况
        目前我国对于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较为透彻,但仍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偏差。我国讲究风水文化,而生态建筑理论在某些方面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普遍能够接受。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不只在理论层面对于生态建筑理论进行研究,开始将其加入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建造出了符合生态建筑理论的住宅。我国在生态建筑理论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差距,较为关注城市的生态发展,而忽略农村的生态理论建筑,虽然近年来开始加大对农村的关注程度,但二者的实际发展情况还是悬殊。综上所述,我国理论层面对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表了具有学习意义的相关论文,表示我国对其研究迈向了新的台阶。
        四、住宅中生态理论运用发展对策
        (一)、以人为本
        人是住宅设计的参与者和享用者,有权对住宅设计结果进行评价。所以,人是主导住宅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做到以人文本。深入的了解居住者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并结合周围的生态环境,采取精确的设计软件,制定个性化的住宅设计,以提高居住户的满意度。其次还应确保人与周围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尽量做到不破坏生态文明,保证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
        (二)、因地制宜
        住宅设计人员应以生态理论作为依据,提高住宅周围环境的利用率,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不降低土地的利用率,尽可能地使每寸土地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空闲土地的减少及居民居住地的增加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环境下,住宅设计人员应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及先进的技术,设计出占地少,利用率高的深受人们喜欢的住宅,从而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出贡献。所以,现在很多住宅都是高层建筑,在提高居民满意度的同时还能保证生态平衡,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生态建筑设计是以保护周围环境为前提的一种因地制宜的设计。
        (三)、保证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物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媒介,通过对其进行设计,从而确保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这是生态理论的特点。人类是自然环境发然和保护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必然自然环境会对人类的建筑活动产生影响。我国古代很多建筑都是按照自然环境的特点建立的,好多建筑的风格都是以自然环境的特点为基础建造的,最终形成一种生态文明。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强调人生活的重要地位是生态建筑理论的体现。
        (三)、增强住宅周围的生态平衡
        扩大住宅周围的绿化面积是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具体表现,不仅使绿色的植物与建筑共同构造成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而且能够净化空气,为周围的住户提供新鲜的空气,最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同时,遇到特殊结构的绿化,可以将其融入建筑结构设计中,比如把树种进家里,实现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同时也可作为装饰品,为建筑结构的设计增加美感。还可以在室内种植花,在净化空气的同时还能令人心情愉悦。还可以把藤蔓绕墙,起到为住户遮蔽阴凉的作用,试想住户成群结队的坐在藤蔓下,嬉笑打闹、谈笑风生,好以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这何尝不是生态建筑理论的意义呢。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J].安徽建筑,2005(05):24-25.
        [2]余熙文.现代住宅建筑生态环境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3]宋涛.论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02):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