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莫志潮

发表时间:2020/8/24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莫志潮
[导读]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地质勘察、基础设计等环节用到的技术和管理策略水平越来越高。
        湛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院  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地质勘察、基础设计等环节用到的技术和管理策略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受到内外各类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基础设计环节中在工作周期、理念技术水平、环节互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基础设计;问题;对策
        引言:
        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大量的建筑工程项目正逐步被开发出来。而建筑工程项目筹备初期,地质勘察、基础设计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决定着建筑工程的建设规模、建设规模等。随着如今建筑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部分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单位在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建设水平。所以,针对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基础设计等环节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及基础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质勘察及基础设计环节周期过短
        我国地缘广阔,不同地区的地质结构、气候条件都有很大的不同,而针对建筑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才能掌握更多的关键信息。而地质勘察往往是建筑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中内容繁多且步骤十分复杂的环节,需要相关人员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但是,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加上一些建筑企业工期紧张,导致勘察单位对场地的勘察时间较短[1]。勘察周期过短,施工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且会直接影响勘察团队对该场区地质条件的判断,匆忙之下写出的勘察报告或多或少会有不尽完美之处,提供的地基设计参数也会有所偏差,进而无法在后续设计工作中做出科学的设计。从基础设计的角度来讲,同样是因为设计周期太短,导致设计团队无法基于勘察结果、市场环境、业主要求,对建筑工程进行科学设计,导致方案细节性不足、可行性不佳。
        (二)地质勘察及基础设计理念技术落后
        通常情况下,针对建筑工程项目类型不同,地质勘察的布孔需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的要求布置勘探点孔位,如: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线和角点布置。而在高层建筑以及一些特殊地质构造地区中,一些设计单位在裙楼或低层商铺布孔时,没有在角点布置钻孔,且局部地段勘探点间距过大,导致按设计图纸施工的勘察成果不符合相关工程的施工图审查要求,后期要进行补勘,导致施工工程成本、施工时间大大增加。从设计的角度来讲,勘察设计单位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质条件(如湛江徐闻地区大部分地段为玄武岩的风化岩及残积土,勘探点间距应取《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第4章的小值)以及业主需求,在设计中用到的技术比较落后,导致设计方案虽然能够满足正常的施工建设要求,但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环保性需求等[2]。另外,在建筑工程技术设计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大量采用传统结构和建造模式,这对建筑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三)地质勘察和基础设计之间互补性不足
        事实上,建筑工程项目前期的勘察和基础设计之间应当是具有互补性的两个环节,勘察工作为设计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依据,而设计工作对勘察工作提出具体的勘察内容要求,同时设计工作还能对勘察结果中的不利因素进行规避。但是,目前有很多建筑工程的勘察与设计环节都存在工作脱节的情况,具体表现为个别勘察人员出具的勘察报告结论与建议篇幅过长,不能抓住重点,不具备易读性,影响设计人员的理解;或是勘察人员工作缺乏经验,部分场地旧基础未挖除,未能将此情况如实反映到勘察报告中,导致勘察结果的实用性不佳,施工方低估施工成本,对施工方造成损失。显然,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工作之间互补性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的设计水平,对工程本身造成不利影响。
        二、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和基础设计质量提升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地质勘察及基础设计工作方案
        首先,勘察设计单位应当对建筑工程项目拟建位置环境条件、业主要求进行初步了解,然后对该地区城市发展、建筑工程行业现状和趋势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科学的地质勘察及基础设计工作计划和方案[3]。该方案需要具备一定的简洁性,摒弃冗余的步骤和环节,从流程环节方面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摒弃工作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到勘察、设计企业拥有的人力、设备、技术资源,对相关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能够在满足勘察、设计工作需求的基础上避免资源浪费。在基础设计阶段,需要根据勘察工作提供的报告及信息,结合之前制定的工作方案,分几个步骤进行逐步深化设计,确保设计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二)选择合理的勘察、设计方法
        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地质勘察工作当中,合理的勘察方法往往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勘察单位需要综合考虑该地区实际情况,结合该地区其他建筑工程项目勘察案例,选择效率更高、勘察结果更全面、信息更清楚的方法。在基础设计方面,要根据地质勘察结果,选择合适基础设计方案。湛江地区为沿海城市,局部地区属海岸阶地地貌。而沿海地区部分地段(如湛江渔人码头周边、湛江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周边、宝满码头周边、金沙湾观海长廊、徐闻大汉三墩等等)往往分布有大量软土层(如淤泥、泥炭土等),而这种土层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欠固结、抗震强度低等特点,容易产生地面沉降及在地震力作用下震陷下沉等不良地质问题,且厚层软土可能对桩基产生较大的负摩阻力,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容易产生缩颈等现象。对建筑工程的建造极为不利(如图1)。而基础设计人员针对这一地层,需要重点分析软土层的厚度、有机质含量、固结系数、土层分布情况、台风增、减水(湛江地区历年均为台风高发地区)、海洋水文条件等各种因素,采取合理的基础设计方案,规避软土地基对工程的不利影响。如果软土层较浅、层厚较薄,建筑物高度较低,可以使用换土填层法,将浅部软土层挖除,再填充强度较高的碎石料。如果软土层较深,且同一高程范围地段分布有其他地层,则可以使用水泥土搅拌桩等地基处理方法,经检测满足设计要求后,结合场地内其他力学性质较好的地层一并作为浅基础持力层使用;局部地段如建设高层建筑,为了减少因地基基础持力层不同引起建筑物的沉降差异,同时考虑到地下室抗浮需设置抗拔桩,根据场地成桩可行性,选择使用钻孔灌注桩或预制桩,构建一个稳定的地基。最后,在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好基坑支护方案,确保建筑工程施工安全[4]。
 
        图1:某建筑工程地质勘察剖面图
        (三)提高队伍专业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工程行业涉及到的各类技术越来越先进,对勘察、设计单位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勘察、设计企业应当重视勘察、设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促使其掌握当下行业内比较先进的勘察设计技术。同时,要对所有人员进行职业化培训,要求其具备符合当代市场要求、行业规范的职业素养,提高责任意识。另外,需要针对勘察设计队伍的工作过程制定严谨的奖惩制度,对工作达到相关要求的人员给予奖励,对出现失误或产生损失的人员进行处罚。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全面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并提高其工作责任心。
        (四)全面引进现代科技
        在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如今有更多先进的技术被应用到建筑工程行业之中。作为勘察设计企业,也应当做到与时俱进,在工作中积极引进这些先进的科技。在地质勘察方面,为了进一步得到更为全面、精确的地质勘察数据,勘察人员可以全面利用GIS技术,获取相关地区的权威地理数据信息。同时,可以利用超声波、雷达检测技术,以更简单的方式获得相关位置地质构造数据,并生成更为直观的模拟图[5]。在建筑工程基础设计方面,设计人员可以加强对BIM技术的应用,通过建筑信息模型系统,实现三维模拟可视化设计。如图2所示,不同的设计人员可以分工进行协同设计,并与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业主、造价工程师等进行快速的线上信息交互,加快基础设计环节的工作效率,同时提升设计深度。
 
        图2: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基础设计可视化模拟图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时代当中,建筑工程项目的投资规模、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前期的地质勘察、基础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部分勘察、设计企业在相关工作中更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地质勘察成果无法达到实用要求,或是基础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不足。为此,勘察设计单位应当积极认识到这些问题,建立高效化、精确化、技术化的工作执行方案,采用更为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提高地质勘察和基础设计工作水平。并通过全过程的合理化管理,提高队伍素质,进一步为建筑工程项目的正常推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伟兵,郝彦猛.试论工程地质勘察与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低碳世界,2020,10(3):75-76.
        [2]时艳.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基础设计的应用[J].河南建材,2020,(5):98-99.
        [3]李荣先.浅谈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与地基基础设计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20,(7):217-219.
        [4]张永波.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8):4197.
        [5]杨全.工程地质勘察与地基基础设计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21):44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