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学校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小学音乐教学,因为在小学阶段进行音乐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本文主要对体态律动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合理运用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体态律动;运用措施
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经过研究分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理的运用体态律动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
1 体态律动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近年来,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生的音乐教学被越来越重视。因此教师要想更加有效的完成小学生音乐学习的教学目标,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音乐的教学效果。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能很好的满足这一点,体态律动实际上是指将人的动作和音乐结合在一起,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下面是对体态律动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的分析。
1.1 加深小学生对音乐的认识
体态律动是训练学生用身体动作来表达音乐感受,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首先,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加以动作能够更好的体会音乐的节奏感,从而加深对音乐的认知。其次,体态律动实际上是音乐场景教学,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做出肢体动作,更容易使自己沉浸在音乐中,从而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1.2 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首先,小学生的好奇心重,注意力不集中,而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其次,小学生活泼好动,体态律动恰好是将肢体动作与音乐感受相结合,符合小学生的天性,能够使学生在轻松、适宜的环境下进行音乐的学习,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 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有效运用措施
上面主要分析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的重要性,因此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必须合理的运用体态律动,提高音乐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据有关数据调查显示,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导致学生音乐的学习不理想。因此下面主要对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运用的有效措施进行了详细分析。
2.1 体态律动在提高学生音乐节奏感的运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节奏的培养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节奏是音乐作品情感特点的重要体现,欢快和忧伤的音乐节奏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教师需要设计一些能够吸引学生的肢体动作,然后播放一些节奏感明确的音乐,让学生进行动作的模仿。
例如:教师在讲解《小青蛙找家》这首歌时,可以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模仿青蛙可爱的动作以及“呱呱”的叫声并准确的与音乐一起开始和结束,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奏感。
2.2体态律动在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理解的运用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歌曲内容可能不太好理解,教师可以运用体态律动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对歌曲内容理解。首先运用体态律动表现歌曲内容,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另外运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感受本身就是歌曲内容的另一种体现。因此在实际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能够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解《玩具兵进行曲》的音乐时,由于小学生接触音乐的时间较短,对歌曲的内容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乐器,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运用打击乐器表现音乐,还可以让学生模仿玩具兵游行、跳舞的动作,从而加深学生对《玩具兵进行曲》内容的理解。
2.3体态律动在培养学生音准的运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和音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音准的教学是比较难的。因此为了有效训练学生的音准,教师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合理、巧妙的运用体态律动来形象化提高学生对音准概念的理解。
例如:教师在讲解《森林的歌声》的音乐内容时,由于这首歌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对音调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体态律动使学生理解音准。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行走姿势代表高低音,并为学生播放《森林的歌声》,教师则在旁边讲解音乐每个部分的高低音,让学生随着音乐音调的变化而改变行走的姿势。这样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加深小学生对高低音的理解与掌握。
3 总结
综上,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和家长必须重视学生音乐教学,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在小学音乐教学融合体态律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景.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运用[J].科学中国人,2017,0(1Z).
[2]钟小花.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运用[J].速读(中旬),2018,(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