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学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9期   作者:晏小龙
[导读] 在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朗读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摘要:在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朗读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朗读,既能够使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提升表达水平,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欣赏意识,提升语文学习的效果。从国学经典的内容上来看,这些经典作品具有深奥的含义,阅读这些作品,能够熏陶学生的心性,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国学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从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学校对于语文课程的安排,通常是一周一节经典诵读课,在实际上这节课经常被教师占用,并没有起到效果。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忙于教学和考试,忽视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拓展,学生一般只读过四大名著。由于缺乏阅读指导,很多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校园文学、漫画等阅读上,对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却缺乏兴趣。因此,本文对国学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培养学生对诵读与课外阅读的兴趣
        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国学经典作品历经沧桑、流传至今,这是经过历朝历代人们的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从国学经典的内容上看,这些作品都有各自形成的背景、典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哲学思想。实现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开拓语文教学新思路的重要举措,这对于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国学经典校本课程,确保课程能够在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发挥以史为鉴、以人为镜的作用,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比如,在《桃花源记》这篇古文的教学中,在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预习背诵。在课上引领学生分析作品的内容,并让学生进行诵读来感受其中的情感。这篇散文主要是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以武陵渔人行踪作为全文的线索,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间建立起联系,可以说这是作者为自己精神寻找的寄托地。文章通过描写桃花源安宁、自由、平等的田园生活,既反映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才能,也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传达了出来。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通过文字描述的内容,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桃源仙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进行深入的沟通。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朗诵视频,从声觉上刺激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走进作品,进而提升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二、改进和创新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方法
        在教改深化的背景之下,学生主体地位备受关注,在此情况下,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国学经典诵读的效果。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上,教师要做到少讲、精讲,营造良好的人文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诵读学习,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比如,在《愚公移山》这篇作品中,主要描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神将山移走的故事。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愚公移山》这个动画片,使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感受这个故事传达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诵读,学生自然能充满热情,感受国学经典中的文化内涵,丰富自身的精神特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经典诵读与阅读教学的融合教学
        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很多的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词,不仅语言美、意境美,还具有丰富的情感。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此作为国学经典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将国学经典融入到语文课上,使学生在国学经典的熏陶下,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情感,在写作的过程中引用诗词,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饮酒(其五)》这首诗中,通过菊花、篱笆、南山、夕阳、飞鸟等意象,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意境,通过对南山晚景的描绘,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态、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世俗的厌倦传达了出来。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意境浓重的诗词挑选出来,让学生进行诵读。如《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中,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意境,还具有韵律美,还有流传千古的佳句。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诵读诗句,理解作品的含义,并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初中生在接触国学经典后,能够通过不断的积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表达能力。
        四、引导学生选择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很多学校虽然设有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基本上一周一节,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这节课常常被其他教师占用,很难将发挥国学经典诵读的功能。在语文课上,受应试思维影响,教师一般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学习和应用上,对于学生的阅读缺乏关注,导致很多学生仅仅阅读了四大名著,就没有涉及其他作品了,还有很多的学生将阅读目光放在校园文学、漫画上面。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阅读上缺乏教师的引导,还缺少阅读的时间。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诵读的技巧,还要帮助学生选择书籍,为学生推荐国学经典,如《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等作品,确保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得到收获,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结束语
        国学经典中包含着优秀的文化,诵读国学经典,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能够有效的弥补学生阅读量不足、文化断层的现象,帮助学生重构精神世界,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因此,学校可以发掘国学经典中的教育资源,编制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教材,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祥春.试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J].学周刊,2020(08):93-94.
        [2]毛婷娟.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155.
        [3]杨青花.浅谈国学经典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名师在线,2019(24):15-16.
        
本文系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办课题《“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提升学生素养的研究》课题论文, 课题编号  XYYW2018-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