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认真把握好每一节课。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效益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劳动,需要一个磨练过程。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时,应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知识,带来智慧,带来欢乐,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校有些教师上课时特别注重新课引入,有时做一些有关本节课内容的趣味实验,有时用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课文意境,有时出一个学生难以用已有知识解决的难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带着问题和好奇心学习。事实证明,这些方法行之有效。可见,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在课堂引导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抓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黄金时间,精讲精练
我们知道,40分钟的一节课,前20分钟学生注意力最集中,20分钟以后,一些学生的注意力就开始涣散。这时任何一点干扰都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因此,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前20分钟,引导学生在黄金时间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可以这样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前20分钟应该没有一句废话,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顺利完成。
那么如何使教师和学生在上课铃响之后马上进入角色呢?学生方面是否做到预备铃响后就做好了上课准备,最好是集体唱支歌。这样,既愉悦了心情,又集中了注意力,当老师一踏上讲台,学生就会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老师方面要做到上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切忌说一些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无关的话,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不能占用这段黄金时间解决班里的琐事。
我校有这样的老师,上课语言精练准确,课堂练习由浅入深,有的放矢,能牢牢把握学生的注意力。上课20分钟以后,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时,他们能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或游戏活动。这样既稳定了学生的情绪,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顺利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一点,下课铃一响,马上下课。
事实证明,拖堂是无效劳动,因为下课铃、外面的喧哗声对学生的注意力都形成了一种干扰。这时教师所讲的内容,他们根本无法接受,即使很重要的内容,也不能很好的掌握。
三、加强情感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师还应加强感情投入,课堂上对学生要态度和蔼,平易近人,有意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要大加鼓励,不要吝惜“很好”、“真棒”这些成语,哪怕问题答得不十分准确,也应把答对部分提出来给予鼓励。这样能大大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教师如果板着教训人的面孔给学生上课,或者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漫不经心,那么他讲得再精彩,学生也不能顺利接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发脾气,更不能挖苦、训斥答错问题的学生。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各类学生一视同仁,充分发挥他们在进取中的积极作用,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认真备课,使课堂40分钟做到有的放矢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备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几番心血一堂课”,这句话说明了教师在一堂课的钻研和设计上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作为知识的载体,教师已不占优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已发生了变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做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学习路线的引导者。面对这种现状,教师在备课之时不仅要认真分析教材,还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该教给学生那些知识?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学生的思想动态如何?教学中需要用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怎样?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用什么方法才能顺利地达到预期的教学要求?教学中需要采用哪些教学手段?需要准备什么样的实物或教具等等。教师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游刃有余。
另外,对于自己完成的每一节课,都应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了解这节课是否完成了既定的内容,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有什么缺点和优点,下一节课应注意什么。这样,教师就能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当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与途径很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只要我们每一节课都认真的准备,精心的设计与构思,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握好课堂40分钟,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融入进来,我们的课堂就会紧紧有条而丰富多彩,就会水到渠成,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就会得到一定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