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的行文方式和如今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差别,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也比较大。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来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在此,本文基于一定的文言文教学经验,从“重视预习”“融入趣味因素”“加强诵读”三方面出发,来具体探究如何有效开展高中文言文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预习;趣味
在高中语文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让师生感到非常的头痛。当前的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堂气氛枯燥沉闷,学生学习效率低等。对此,教师要结合文言文的内容特点,以及高中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需要来优化文言文教学,帮助学生突破文言文学习这一难关。
一、重视预习,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为上课所做的一项认知准备活动,是一个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来预先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同时质疑和思考新知识的过程。只有通过预习,学生才能及早了解新课的难点和要点,发现自己不了解的知识,然后在教室里积极认真地听讲,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不同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相对浅易的文章,需要学生学习的知识非常多。为此,教师必须重视预习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陈情表》这篇文言文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开展一定的预习工作。在预习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借助相关参考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创作背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学生要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到: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司马昭灭蜀后他沦为亡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上位后极力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以明志,要求暂缓赴任。通过了解这样的背景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可以了解这篇文言文在讲什么。然后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还要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来解决,如果解决不了的话则等待教师课堂上讲解。如此通过完整而有效的预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加有针对性。
二、融入趣味因素,提高文言文教学趣味性
在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非常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即在向学生教授文言文时,往往是带着学生逐字逐句地读文章,逐字逐句地带领学生翻译,翻译完成之后差不多结束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常常使高中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此,教师可以从高中生的兴趣特点出发,融入故事、游戏、生活等趣味性的因素来优化文言文课堂讲解。
例如,在教学《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现在南昌滕王阁的雄伟壮观的图片。利用图片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一讲滕王阁的发展,即滕王阁在南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建造的,之所以叫滕王阁是因为李元婴的封号就是“滕王”。其实最早的滕王阁是在山东滕州的,因为李元婴被封山东滕州,人称滕王。后来他被掉到了现在南昌这个地方,因为思念滕州,而又修筑滕王阁,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滕王阁。山东滕州的“滕王阁”早已被毁。同时可以还可以给学生讲一讲王勃创作这篇文章时的故事:即当时有一个阎都督出镇洪都,重修了滕王阁,古人对于建高楼这件事十分有执念,为了纪念滕王阁的重修,这个阎都督打算写篇序,于是举办了文会,本来内定是他的女婿来写的,谁知王勃半路杀出,写出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千古名句,震撼当场,成为千古一则佳话。通过融入这些故事,可以有效降低文言文课堂的枯燥沉闷感,增加趣味性。
三、加强诵读,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
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必须熟悉课文。即使是在高中,反复阅读和朗诵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在诵读中,通过发音、断句、语调和语气等,学生能够体会到文言文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同时也能真正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还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进行角色朗读,或者进行小组诵读,这有利于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例如,还是以《滕王阁序》为例,在诵读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自由诵读,感受滕王阁的瑰丽。学生对于其中的千古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进行诵读,不仅能够欣赏到一幅色彩协调、动静搭配的美妙绝伦的图画,还能神游在一方澄澈、空明的天地之中。在诵读过程中,学生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强化。或者,教师也可以组织男女生分段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语言美。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教师要切实从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出发来做好文言文教学工作,帮助高中生突破文言文这一难关,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廖玮.解读文言文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12):101-102.
[2]党志才.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7(29):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