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导流施工技术探讨

发表时间:2020/8/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卢俊毅
[导读]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资源的利用和需求的增加,各国已经加快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水电资源的利用方面,其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
        海南省宇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海南海口  570100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资源的利用和需求的增加,各国已经加快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水电资源的利用方面,其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水利工程的开发和利用需要水利工程的保障,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对水利工程的后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分析,简要介绍引水施工技术,并分析引水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导流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引言: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为确保水工建筑物在干燥的地面上施工,将采取围堰措施保持基坑,最后将水排入下游。这种构造方法称为导流施工,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水利工程的有序发展。
        1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水电项目建设。它已经建造了86,000多个水库和4,500多个水力发电站,产生了2500万以上的移民。
        (1)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主要河流。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大河流的发源地。它们的流域面大积,流量距离长,水系统集中,具有丰富的水资源。
        (2)淮河。它们分别位于黄河的北部和南部,流域面积接近320,000 kW。水系统分散,大坝附近的水源目前很短,雨水收集的面积很小,河床坡度很慢,水资源和水电资源极其贫乏,实际可用的开发能力是水位较低,进水量巨大,止洪高峰极高,导致项目排洪规模增加,投资大。
        (3)西北黄河支流和内陆河流域。前者位于北部,年降雨量为464 mm。由于干旱和其他原因,径流深度仅为88毫米。支流,罗河,渭河,大同河等水源流量短,水资源和水电资源较少。新疆,甘肃,青海等内陆河流域有较大的流域面积。但是,由于气候干燥,蒸发量大,河流径流量小,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条件最差。
        (4)剩余的东北,东南沿海,西南国际河流等。北松花江和辽河的年水资源总量约为1900亿立方米,径流深度约为130毫米。其水资源优于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东南沿海和西南国际河流的年降水量更大,径流深度更大。水利水电项目的防洪,供水和发电的效益主要取决于项目的年径流量,库容和水能储备。我国已经建造了83,000多座水坝,而高度超过1500万的水坝大约有18,600座;堤坝长约25万公里,其中包括大河上65,700公里的堤坝。这些水利和水电项目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和运输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且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
        2导流施工技术分类
        2.1明渠转移
        采用明渠导流法时,必须首先确定水利工程坝基的位置,以坝基为参考,分别在上游和下游修建围堰。然后在河两岸开挖数条河道,利用这些河道将上游水引至下游,为水利工程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明渠改道方法通常适用于地形相对开放,地形相对平坦,技术难度较低的情况。使用此方法时,施工单位应结合前次调查的结果确定通道的位置。例如,在沿河道布置明渠时,应注意河道附近一侧的防冲刷措施,以免在河水上升后在明渠中沉淀,影响转移效果。
        2.2涵管导流
        在大坝工程建设中,涵洞改道的应用较为普遍。由于涵洞的排水能力不强,因此一般适用于流量较小的河流。常见的应用项目包括石坝和土坝。用于涵管改道的涵管材料一般是混凝土。涵管的放置位置的选择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它要求员工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同时,还必须确保涵管的布置符合标准,且放置位置不应低于水面低水位,以便能有效发挥涵管的作用,在使用涵管改道施工时,需要特别注意涵管混凝土的质量,以确保混凝土适应工作环境的强度要求,确保改道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防止施工期间发生安全事故。


        2.3涵洞改道
        在一些较小的土石坝中可以选择涵洞导流方法。在项目基坑的上游和下游,分别建造了保水围堰,依靠涵洞完成引水。涵洞引水具有运行周期短,投资成本低的优点,广泛用于一些山区或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中。选择此方法时,必须注意:在开挖涵洞时,可以根据地形灵活安排涵洞的位置,以减少工程量。但是,如果涵洞周围的围岩严重塌陷,则需要加固衬砌以确保涵洞的整体结构。也可以选择将涵洞布置在坚硬的土壤层上,但要注意应力的计算。如果涵洞上部的土壤压力较高,则还需要采取加固措施。
        3 导流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3.1导流施工技术全段围堰法的具体应用
        通常,对于难以分阶段进行分流的项目,采用全断面围堰法进行分流。全断面围堰法分流是指为整个水结构建造一个围堰,拦截并引导主河道的水流,为避免较窄部分积水,修建河道旁的排泄结构,在流向中起主导作用。全断面围堰法主要用于基坑工作面小,河床窄,水流快的施工环境。常用的转移技术是明渠转移技术和隧道转移技术。如果在水利工程基坑的上游和下游需要围堰,并且水流量大,则可通过渠道排水法降低主渠道的压力。如果分流条件不好,可以使用明渠分流技术来引导水流。如果水利建筑周围有河道,则可以将现有河道用作明渠引导水流,从而可以对接河道的上游和下游,从而减少了施工量并节省了建设成本。山区河道地形较为复杂,明渠建设十分困难。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引水建设中经常采用隧道引水技术。隧洞导流施工困难,施工环境恶劣,造价高。因此,在实际施工中,经常采用淹没基坑的方法或明挖渠道的方法。
        3.2控制施工设计的质量
        在水利工程引水建设中,施工人员的所有工作都是按照设计和施工进行的,因此突出了设计和施工的重要性。因此,确保建筑设计工作的质量也意味着确保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如果施工设计存在问题,必然会导致施工方向错误,最终影响工程质量。为了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可以成立质量检查小组,检查组的人员对施工设计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应采取纠正措施,以防止扩大事故隐患,并导致施工进度受阻。同时,还必须考虑施工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详细的响应策略,以便在出现问题时可以采取措施先解决问题,以免影响水利工程的总体建设进度。
        3.3重视选址
        首先要做的是选择适合施工现场的技术方法。然后是选址工作。选址工作的质量将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应给予高度重视。如果选址工作存在偏差,则很容易在后续工作中引起质量问题,从而导致水利工程建设的延误。基于此,在选址过程中,可以派专人到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调查,以充分了解施工现场的地形和地形,经过综合分析,在施工现场确定了最佳的施工位置。选择位置后,报告给企业。企业会面并讨论并确认签名后,选址工作视为最终决定。如果会议未能通过讨论,则需要向工作人员说明原因和选址要求,然后工作人员将返回现场进行第二次选址。在此阶段,企业应派代表和工作人员在现场共同讨论选址,然后在再次确认签署阶段后进行改道建设。
        结语
        综上所述,引水施工技术的应用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引水技术可以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程周期。 但是,尽管分流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但是在应用分流施工技术时,仍然有必要根据具体的施工特点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还需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 采取预防措施,确保将导流施工技术应用于水利工程中。
        参考文献:
        [1]朱磊, 潘建, 李伟松. 水利工程施工中导流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J]. 建材与装饰, 2018, 553(44):291-292.
        [2]袁军. 探讨水利工程施工中导流施工技术的应用[J]. 工程技术:全文版:00089-00089.
        [3]白杨清. 水利工程施工中导流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Application Analysis of Divers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7, 000(022):142-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