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应用穴位艾灸联合中医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45例患者随机设为两个组别,给予对照组(20例)常规护理措施,给予实验组(25例)穴位艾灸联合中医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D-二聚体指标变化,记录DVT形成情况。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两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实验组明显更低,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穴位艾灸联合中医护理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能够改善凝血指标,减少DVT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手术;穴位艾灸;中医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
髋关节骨折是常见的骨折,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有效治疗手段之一,能够帮助患者恢复髋关节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1]。但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mmbosis,DVT)发生率较高,给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当患者发生DVT,由于血栓脱落易导致肺动脉栓塞,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对于DVT的预防一直是临床重点关注问题[2]。以往临床主要采取抬高患肢、抗凝药物、早期活动等方式预防DVT,但是抗凝药物禁忌症和不良反应较多,效果不理想。近年来中医治疗逐渐应用于DVT的防治中,配合中医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将对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应用穴位艾灸联合中医护理对DVT形成的预防效果展开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的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设为两个组别。对照组(20例)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2例、8例;年龄在52至73岁之间,平均年龄(62.31±2.58)岁;其中11例为股骨颈骨折,9例为股骨头坏死。实验组(25例)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5例和10例;年龄在51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62.14±2.49)岁;其中14例为股骨颈骨折,11例为股骨头坏死。我院论文委员会审批通过了本研究,全部患者了解研究内容且自愿参与,对比基本信息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对比。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患肢抬高30°,同时进行股四头肌舒缩和踝泵运动、电磁场治疗。给予患者饮食和生活指导,戒烟戒酒。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穴位艾灸配合中医护理。穴位艾灸:术后第一天使用艾灸盒在患者两侧涌泉穴、足三里、气海、关元进行间隔灸治疗,协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讲解注意事项。把艾条点燃插入顶管,将艾灸盒放置在相应穴位上,固定好艾灸盒,以患者自觉温热、局部出现红晕为宜,避免灼伤皮肤,适当调节艾条,每天治疗2次,每次半小时,连续治疗14天。中医护理:①使用四子散对下肢肿胀部位进行中药热烫治疗,每次30分钟,每天治疗两次,连续治疗14天。②给予患者中药内服治疗,口服骨一方,每天早晚两次服用,饭后服用,连续治疗7天。③给予患者中医饮食调护,告知患者以清热解毒食物为主,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多摄入高蛋白、营养丰富的食物,起到消肿止痛、逐淤利水的作用,能够避免因低蛋白造成的肿胀。
1.3 观察指标
①在干预前和干预后检测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变化。②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DVT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干预前和干预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对比
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DVT发生率对比
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DVT发生率分别为15.00%、4.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2所示。
3. 讨论
中医将DVT归类于“恶脉”、“脉痹”等范畴,认为其发生主要是机体血脉经络中湿热流注,引起气血运行不畅,气滞导致血凝结,痰阻血脉经络而形成[3]。同时患者术后身体虚弱、血瘀滞阻,在湿、热、淤、虚的作用下进而导致DVT形成。根据DVT的病理生理特点,应以通络、祛瘀为治疗基础。艾条是一种艾草制作而成的中药,具有除湿、理气、通气血的作用。灸法是传统中医的一种外治手段,主要是将艾柱点然后对准相应穴位或病变部位进行熏灼,从而达到治疗目的[4]。在灸火的温热和药力作用下,经过人体经络传导,起到散寒、通经、活血、祛瘀等功效。
D-二聚体是纤溶酶被激活后并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多聚体的产物,作为分子标志物能够反映机体内部血液高凝和纤溶亢进情况。从本次研究结果看出,实验组干预后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穴位艾灸联合中医护理能够改善血压凝血指标。同时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穴位艾灸联合中医护理有利于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可以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状态,加快局部组织中炎性因子的消失,抑制局部组织再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状态和水肿症状。对涌泉穴实施艾灸能够起到活血、化瘀、调节气血等功效,加快下肢血液流速,促进血液回流心脏,降低血液黏稠度,缓解血流回流受阻情况,从而预防DVT形成[5]。同时中医护理中所选的桃红四妙汤具有补血、活血祛瘀的作用,而自制三七散可起到消炎、止痛、活血、消肿等功效,从而进一步提高预防DVT效果[6]。
综上所述,穴位艾灸联合中医护理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中,能够改善凝血指标,减少DVT的发生,值得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黄鑫, 杨继妮, 张露,等. 红花散穴位贴敷联合利伐沙班片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19, 5(9):55-58.
[2]马国华.穴位艾灸配合中医护理干预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8):167-170.
[3]张园园,陈晓青,柏赟等.穴位贴敷配合中医定向透药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8,27(9):1603-1605.
[4]翁晓枫. 中医护理方案对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研究[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7, 008(014):62-64.
[5]陈晶,胡春华,李清平, 等.中西医结合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3):213-214.?
[6]赵一琼,史佳宝,施雁.抗凝穴位按摩复健操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7,15(35):4421-4423.
作者简介:叶向丽,女,1976年4月出生,大专学历,民族:汉族;籍贯:广东省茂名信宜市;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临床护理研究;职称:主管护师;职务:科护士长; 科室:骨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