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某三甲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6期   作者:胡芳君
[导读] 分析某三甲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及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
        【摘要】目的分析某三甲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及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培养的PAE及CRPA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本院PAE及CRPA临床分布均以重症监护室、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为主,标本来源均以痰标本为主。PAE中碳青霉烯耐药率约60%,亚胺培南58.98%,环丙沙星31.71%,左旋氧氟沙星、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均低于2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低15.2%。CRP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PAE。结论本院PAE及CRPA对各种抗生素耐药率均较高,临床可根据药敏结果单用或联合用药进行治疗。医院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CRPA在院内传播,降低院内感染率。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属于革兰阴性菌,可定植于正常人体的呼吸道、皮肤和肠道,为条件致病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随着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CRPA)引起的医院感染不断增加。因此,PAE的耐药情况监测,能够帮助指导临床患者用药及医院感染的控制。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笔者所在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全部PAE及CRPA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  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标本分离所得共2072株PAE,其中1245株CRPA。
1.2细菌培养与鉴定所有菌株均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分离培养,采用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鉴定仪进行鉴定。
1.3药敏试验采用MIC法进行,检测的抗菌药物为: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妥布霉素。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为质控菌株,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2015年标准进行结果判断。
2.结果
2.1标本临床分布分离出的2072株PAE分布前三位的科室占全院77.65%:重症监护室902株、呼吸内科449株、神经内科258株;1245株CRPA分布前三位的科室占全院87.31%:重症监护室578株、呼吸内科369株、神经内科140株。
2.2标本来源分离出的PAE中痰标本占89.96%,其次为尿液3.52%,CRPA中痰标本占94.06%,其次为尿液1.93%、1.61%,其它标本为血液、肺泡灌洗液、胆汁、脓液、导管、分泌物。
2.3耐药情况 PAE中碳青霉烯耐药率约60%。PAE对亚胺培南耐药率高达58.98%,其次为环丙沙星31.71%,其余均低于2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低15.2%。CRPA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最低21.37%,其次为阿米卡星27.39%,头孢他啶38.15%,环丙沙星48.76%,最高为亚胺培南98.15%,见表1。
 
3.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人体免疫力低下或皮肤黏膜屏障被破坏时容易发生感染。本院ICU、呼吸内科及神经内科为PAE及CRPA检出率前三位的科室,考虑与患者侵袭性操作多、抗生素使用率高、老龄、患者基础疾病多、住院时间相对长等原因相关。
        PAE对多种抗生素天然耐药,耐药机制亦极为复杂,耐药性的产生往往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从调节药物的主动转运系统、抗菌药物渗透障碍、产生药物灭活酶及形成生物被膜[1]。本院PAE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58.98%,环丙沙星31.71%,其余低于26%,对比胡付品[2]等报道的中国44所医院23431株PAE的亚胺培南耐药率30.7%,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等的耐药率均≤21%,提示本院PAE对各种抗生素尤其亚胺培南耐药率均较高。另外CRP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PAE,喹诺酮类较高,头孢类及氨基糖苷类居中,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低21.37%。为应对该菌感染,除了需与实验室积极沟通加做其他抗生素药敏试验,还建议采用联合用药治疗。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多种联合用药方案如多黏菌素+利福平、利福平+亚胺培南、阿米卡星+ β胺内酰胺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的体外抗菌活性均较好,但体外效果不能全面反映临床实际疗效[3]。
        为应对目前严峻的耐药形势,降低CRPA的院内感染率,预防和控制其在院内传播显得至关重要,WHO指南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实施多模式感控干预策略、推广手卫生、感染监测和无症状定植患者的筛查、接触预防、隔离、环境清洁、筛查环境细菌定植或污染情况、监督、检查和反馈[4]。


参考文献
[1]何宇婷,黄彬. 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基因学研究进展[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7,9(3):206-214.
[2]胡付品,郭燕,朱德妹,等.2018年CHINET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0,20(01):1-10.
[3]杨德青,倪文涛,江学维,等.联合用药治疗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7,52(14):1208-1211.
[4]乔甫,宗志勇.世界卫生组织《医疗机构耐碳青霉烯的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防控指南》介绍[J].华西医学,2018,33(03):259-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