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质量监测与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实施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4期   作者:吴静
[导读] 目的:探究消毒灭菌质量监测与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实施的成效及价值
        摘要:目的:探究消毒灭菌质量监测与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实施的成效及价值。方法:抽查2019年1月至6月未实施质量监测与管理模式的消毒灭菌质量数据,与2019年7月至12月实施质量监测与管理模式后消毒灭菌质量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并统计由于清洗、消毒不完全导致的院内感染情况,对比所有护理人员引入前后工作态度、工作质量、职业道德感、责任感和团结精神的评价情况。结果:研究组消毒不完全率0.18%(2/1125)、灭菌不完全率0.31%(3/981)、由消毒不完全导致的感染率0.48%(3/624)、由灭菌不完全导致的感染率0.66%(5/760)均明显低于参照组,23.6%(24/1018)、2.54%(21/826)、2.4%(14/583)、2.65%(16/603)。结论:建议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引入质量监测模式,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消毒灭菌;质量监测与管理;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效果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in disinfection supply center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value of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quality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in disinfection supply center.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19 and June selectiving examination did not implement the disinfection quality data of the quality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mode, and in 2019 July to Decemb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mode after disinfection sterilization, comparing the quality test data and statistical nosocomial infection due to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is not complete, contrast all nursing staff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working attitude, quality of work, work ethic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pirit of solidarity of evaluation.Results: The rate of infection caused by incomplete sterilization, 0.18% (2/1125), 0.31% (3/981), 0.48% (3/624) and 0.66% (5/760)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3.6% (24/1018), 2.54% (21/826), 2.4% (14/583) and 2.65% (16/603).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o introduce the mode of quality monitoring i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disinfection supply cent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dical service.
Key words: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Quality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Disinfection supply centre;effect
       
       
        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科室的重要结构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就是对医疗器械以及相关设施进行消毒灭菌处理,以保证医院医疗服务工作开展的质量。随着新时期我国医疗事业的逐渐发展[1]。我院于2019年7月开始在消毒供应中心的消毒灭菌中正式实施质量监测与管理,全面提升了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工作的整体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未实施消毒灭菌质量监测与管理模式前2019年1月至6月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数据作为参照组;将消毒供应中心2019年7月至12月实施质量监测与管理模式的消毒灭菌数据作为研究组。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共计8人,男性护理人员2人,女性护理人员6人,年龄区间为22-37岁,平均年龄为25.8岁,8名护理人员中主管护师1人,护师2人,护士5人,学历本科3人,本科在读5人。
        1.2 方法
        参照组按照常规模式开展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质量管理,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日常消毒工作要求,进行消毒灭菌操作处理。主管护师需要对消毒灭菌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存在消毒灭菌失误情况,对工作人员予以批评,情节严重者予以通报批评,并汇报于院方领导。
        研究组采用监察与管理模式开展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工作,由科室护士长以及相关优秀护理人员组成消毒灭菌监察工作小组,对消毒灭菌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监管。发现操作错误问题情况及时与操作人员进行沟通,并落实二次消毒灭菌处理,并予以操作问题登记,如果人员发生重复性错误,对责任人进行批评处罚,并定期开展人员消毒灭菌操作培训,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消毒灭菌处理专业能力。
        1.3 观察指标
        对比引入前后质量抽查数据中清洗、消毒不完全率及由此导致的院内感染率、包装、存储、配送不合格率。
        对比所有护理人员引入前后工作态度、工作质量、职业道德感、责任感和团结精神的评价情况,均采用百分制评定,评价人员有护士长、对接科室护士长和医院领导,求取平均分,且评分越高认为对应维度的职业素养越理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检验,P<0.05为有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内感染率对比
        研究组消毒不完全率、灭菌不完全率以及由消毒不完全导致的感染率、由灭菌不完全导致的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评分对比
        本次研究中,从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职业道德感、责任感以及团结精神等方面进行职业素养评分,参照组评分分别为(70.6±5.3)分、(71.5±5.1)分、(75.4±4.8)分、(76.9±5.2)分以及(75.9±5.3);研究组分数分别为(78.4±4.9)分、(79.6±4.7)分、(80.2±4.5)分、(81.3±5.3)分以及(80.4±5.2)分,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若工作质量不达标,很有可能导致清洗和消毒不完全,甚至很可能因此导致院内感染,影响医院的社会服务形象,也很可能会增加医患矛盾的发生风险,并且严重影响医院的发展 [2] 。但是常规的质量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中应用并不能发挥理想的作用,清洗、消毒不完全、由此所致的院内感染等情况时有发生,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有待提升。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消毒、灭菌不完全率及由此导致的院内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工作质量、职业道德感、责任感和团结精神评分均明显高于引入前,提示质量监测模式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应用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职业素养。质量监测模式通过小组式运作,能够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监督,并且还可促使护理人员不断学习,重视工作,不断培养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感,养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意识,改善工作态度,提升工作质量 [3] 。与常规质量管理模式相比较,质量监测模式更重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能,有效保证清洗和消毒完全,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率,提升各方面的业务能力。
        综上所述,建议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引入质量监测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并且还可改善其各方面的职业素养,提升综合素质,有利于为医院树立良好的社会服务形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超. 消毒供应室灭菌质量监测与管理的效果观察[J]. 饮食保健, 2018, (033):267-267.
        [2] 张丽莎, 柯攀. 在消毒供应中心实施精细化管理对手术器械消毒灭菌的效果研究[J]. 健康必读, 2019, (013):185-185.
        [3] 王曼维, 郭榕晨, 龚雪涛. 消毒供应室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管理对医院感染的干预作用[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004):731-7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