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7期   作者:李国增首丹
[导读] 诗歌以真挚的情愫、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成为文学作品中璀璨的明珠。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如何开展,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寻找到切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有效引导现代的高中生跨入灿烂辉煌的诗词圣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
        摘要:诗歌以真挚的情愫、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成为文学作品中璀璨的明珠。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如何开展,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寻找到切合学生实际、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有效引导现代的高中生跨入灿烂辉煌的诗词圣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有效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抓住诗歌特点,着力提升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全面增强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我认为,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一定要找准切入点、把握知识点,通过诗歌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的目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一步优化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一、 介绍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科目的学习都需以兴趣作为支撑,高中语文诗歌学习也不例外。德国教育家J·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内心的主动趋势,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学生抱有学习兴趣则会更为主动地学习知识,获得学习的乐趣。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认识到,每一首诗歌都具有独特的创作背景,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书写着一段故事。教师可通过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进而主动探究诗歌深层次的内涵。以《再别康桥》一课的教学为例,若教师不介绍该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则学生很难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难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简要介绍康桥之于徐志摩生命中的重要意义,这里是徐志摩留学所在地,也是其与林徽因相识相知的地方,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感情也夹杂着自身的爱恋情感。1928年,徐志摩重回英国,在康桥回忆昔日的美好,感叹离别的忧伤,不禁情由心生,感慨万千,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名篇。诗歌是一面镜子,既可以反观作者,也可以反照读者,学生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知识,能够对诗人的人生经历产生触动,心生情愫,进而带着情感读诗,探究的兴趣也会更高,也更能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二、 利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想象
        想象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重要思维能力之一,很多学生对诗歌的学习热情不高,是因为其难以体会作者的处境,进而不能产生情感共鸣。而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画面等展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其想象力,进而使其融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之中,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体味诗歌之内涵。例如,在教学《〈诗经〉两首》之《采薇》一课时,由于整首诗抒情意味最浓的是最后一节,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句体现了戍卒踏上归途的艰辛与内心之悲苦,一种缠绵、飘忽之情绪随之而生,意味无穷。为引发学生的联想及想象,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士离家与归家时的场景图片,并尝试着用散文式语言将图片内容描述出来,配以凄凉之音乐。

学生在教师所营造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场景描述与情感表达:“昔日去往戍守边关,正是杨柳多姿之春天,春风拂柳,离别之情顿生,这一去不知生死。现而今终踏归途,伴之而来的却是雨雪纷飞与刺骨寒风,归途多悲凉。”学生在今昔对比的表情达意中,通过想象与联想对诗歌的意境与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教学效率自然提升。
        三、 揣摩诗歌语言,加深课文理解
        诗歌创作,语言是关键。一首诗歌往往是作者在对语言进行反复揣摩、锤炼的情况下生成的,这既体现了诗人的煞费苦心,也是对诗歌艺术的展现。因而,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诗歌语言,加强对诗歌的赏析和理解,进而充分感悟诗歌的魅力。此外,在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以《短歌行》为例,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曹操感叹人生短暂,想要招揽贤才、建功立业之渴望,抒发的是诗人内心之苦闷与忧愁。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仔细诵读诗歌,并找出作者表达渴望人才的语句以及将如何对待人才的语句,看看作者运用了哪些创作手法,产生了怎样的创作效果。学生通过分析揣摩诗歌语言,了解了引用、用典、比兴等多种创作手法的妙用,探讨了诗歌语言背后的深意,进而加深了对诗歌主题与内容的理解。
        四、 反复吟咏品味,感受诗歌韵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表明了反复读某篇文章之重要性。而高中语文诗歌由于用语凝练、内涵丰富,也值得学生反复诵读,在不断地读中体味诗歌之韵律,理解诗歌之内涵,感悟作者之情感,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语言美之享受,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学生在反复吟咏品味诗歌的过程中,还能实现对诗歌的记忆,便于在后续写作中随手拈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诵读诗歌方面的指导,还应为学生提供诵读吟咏诗歌之机会,可通过课堂诵读比赛、朗诵表演、分组诵读、自由朗读、随着多媒体语音跟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诵读诗歌之兴趣,促其反复诵读,并与教师和学生探讨诵读的技巧,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而古代诗歌很多都可用于吟唱,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专业人士吟唱诗歌的音频或视频,使学生在欣赏中获得感悟,更好地修正自身的诵读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值得大家交流探讨、深入学习。对于高中生而言,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诗歌都是具有极高学习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名篇佳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化功底以及深刻的情感,更加值得细细品味、深入赏析。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诗歌教学之有效方法,不断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夏宇.依据文本特点 有效鉴赏诗歌[J].中学语文教学,2018(6):25-31.
        [2]胡成方.从教师的“裸备”到学生的“裸读”——对高中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建设,2018(10):34-37.
        [3]张丽.古典诗歌教学路径浅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7(7):22-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