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结晶,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由于古诗的文体与现在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上更加困难。品读古诗,背诵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针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字: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教学对策
中国是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也孕育着一大批具有文学建树的诗人、文学家,学习他们的作品,有助于学生打开胸怀,接纳万物;也有助于学生精神饱满,内心丰富;更有助于学生气质高雅,谈吐不凡。但是,当前的小学古诗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通过古诗学习,学生可能只是简单地了解了作者、掌握了诗的意思、学习了诗的主题思想,可是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深入古诗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音律美、凝练美,还要懂得通过古诗迁移锻炼自己的其他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样才能体现古诗学习的实用性,使学生通过古诗学习收获更多。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分别为:“情境——品味”、“设疑——解读”、“迁移——致用”,下文将一一进行阐述。
一、情境——品味
古诗有对自然环境的由衷赞美,也有对美好生活的热情期待,还有在特殊背景和心境下的感悟等等。不同类型的古诗传递的情感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直观性的教学原则,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将古诗的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的听觉、视频受到刺激,从而更加深刻地品味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律美。
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笔者出示图片,对学生说:“瞧,这就是李白当初作诗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你看到了什么?”由此,使学生说一说庐山风景之美。在学生表达之后,笔者采用过渡语:“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呢?”导入古诗教学。在逐句讲授的过程中,笔者依然会与图片相结合,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古诗描绘的意境,从而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心境和思想感情。
二、设疑——解读
传统的语文古诗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填鸭式的解读,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造成学生的认知浅显,对教师过于依赖等问题。新课程理念的创新观,要求破除知识中心、打破教师权威,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新时期的古诗教学,教师要学会结合古诗内容和学生的潜能设疑,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积极地思考分析中,在勇敢地表达阐述中,树立自己对古诗的见解,从而提高自身的古诗阅读能力。
比如:在学习《七步诗》时,笔者结合古诗内容,设计了一些问题,组织学生思考、理解。
1.曹植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形下写的?2.文章的豆和萁分别指谁?3.文章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4.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设计问题后,学生可以结组进行探讨,然后相互交流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在班级阐述环节,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教师可根据学生代表的发言,了解该小组的讨论成果,然后归纳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既通过启发原则,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对文章的审美和解读能力。
三、迁移——致用
古诗除了能够陶冶情操,给予学生精神力量之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比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前搜集与古诗相关的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教师设计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再比如,教师也可以将古诗的思想迁移到生活当中,使学生学有所用,应用古诗的思想解决生活的困惑。
读写结合是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在古诗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古诗教学,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也要对学生进行改写、扩写等训练,使学生在对古诗的二次加工中,融入自己独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古诗,加深对古诗的记忆。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描写了李白目送朋友远去,面对朋友背影依依不舍的情怀,也借长江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时后,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古诗的写作背景以及内容,将古诗改编为一篇现代文。在写作时,学生可以将自己想象成李白,用第一人称来写,也可以作为第三者叙述这一场面。这样做,既能够考察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也能促进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能力,进行古诗改写,对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提升写作能力有重要的帮助。
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在执教景物类古诗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通过图画进行展示,然后与同学交流图画的思想内涵,由此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从三维目标着手对传统的古诗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在学习古诗后,得以形成良好的诵读能力、表达能力,文学素养、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做一个有涵养、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李瑞昌. 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策略[N]. 发展导报,2017-11-07(043).
[2]刘秉羽.整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