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普遍应用,我国生产性服务也不断创新发展。基于此,本文从生产业服务的概述、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机理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
自从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开始朝着繁荣的趋势不断发展,出现生产性服务部门,在上世纪末以后发展速度相当快,促进后工业化时代产业机构升级,而信息通信技术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合理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加强产品和服务之间的互相弥补性,实现企业产业链的重大改革。
一、生产业服务的概述
生产性服务,即生产者服务,很多经济学家都深入研究该领域[?]。有研究学者提出,生产性服务,简单来说,是指为生产或者消费提供服务和商品的生产人员所运用的中间投入,这些生产人员多数都将知识资本以及人力资本当做重要的投入,由于其产出包含很多知识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服务,所以生产性服务可以进一步推动生产专业化,拓展知识密集型生产和资本,以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通常,对于生产性服务而言,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生产性服务属于中间投入品。第二,通常,生产性服务的交易包含知识交换,此知识是提供人员在初期累积的投资,只要获得知识和技能,其提供服务就不需要过高的边际成本。第三,生产性服务往往都是定制化的,可以帮助购买人员将特定问题有效解决,所以有服务的差异化[1]。第四,就生产性服务来讲,其国际贸易容易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因此,与传统服务业相比之下,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其可贸易性相当强。
二、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生产和创造的相结合
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方向积极转型,从刚性发展变成柔性发展,所以企业必须要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直接影响生产规模,是一种动态生成。通过对信息通信技术进行有效运用,可以优化企业生产线的各项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服务标准,提升产品制造效率,所以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实现服务和生产的相结合。
(二)生产模式更加个性化和智能化
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生产[?]与社会发展,弥补传统大型生产存在的不足,优化生产结构,不断创新生产模式,让生产模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就生产线来讲,运用自动化以及信息化生产设备,可以明显降低人员的数量,这样不只是可以提升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人员成本。此外,可以将以往的人工生产模式转变成自动化生产设备,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效率。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理论知识,让生产拥有柔性制造方法,让产品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市场每个消费者的需求,研发出个性化的产品,加强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企业服务外包的机理
有研究学者在分析生产过程创新时明确提出,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生产过程的结构性改革,新的生存方法也产生新的劳动分工方法,依托信息与知识的服务提供与产品生产是当前生产方法的显著特点[2]。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就统计学来讲,服务外包的增长和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呈正比,而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水平中信息通信技术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且也有学者提出,服务外包与现代供应链管理发展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信息通信技术极大地促进生产性服务创新
有研究学者站在产品组合的角度来分析,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服务与产品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很多引进信息技术要素的各种新兴服务纷纷涌现出来,比如:机票预订系统[3]。
短短的几十年,欧盟国家的ICT产品在非居住投资中占据的比例迅速增加。正是因为ICT有关投资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在服务业专利中ICT占据更大的比例,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多数金融服务业的专利都与信息通信技术有紧密的关联。
四、信息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机理
(一)信息技术应用使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力显著提升
在1980年以后,很多研究学者都发现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增长速度很快,依托技术密集以及知识的生产性服务业获得辉煌的成就,为促进“新经济”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学者在2001年提出信息复制低成本是信息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换言之,如果依托信息的生产结束,这样新增供给就有更强的能力,而且无需使用很多边际成本。对于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来说,属于显性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服务的优质化。根据美国的经验数据显示,不只是通讯业,宏观的统计数据信息未显示信息技术推动服务劳动生产率,此信息技术的大量投入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慢的现象,即索洛悖论[4]。在美国上世纪末黄金增长时期的出现,许多统计分析数据都显示,“鲍莫尔病”主要是指统计方式没有全方位覆盖服务业产出的结果,比如:传统的测度忽视可靠性的提升以及服务质量等等。自从1995年以来,就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来讲,服务业远远超过制造业。
(二)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生产性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当前,全球现代工业开始向大规模转变成柔性制造。以往大工业生产的福特主义在慢慢瓦解,应用信息技术带动产品制造技术以及生产工艺的改革,使生产性服务有了更强的专业化功能,生产性服务提供水平直接影响现代全球制造业的发展速度,而促进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主要手段是信息技术。首先,信息技术促进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业生产中抽取。有研究学者提出,通过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生产过程的重大结构性深化改革,单一机器生产以及人工劳动力在实际生产制造中慢慢消失,而是用信息化以及自动化的生产线代替,流水线也不需要更多的工人。依托信息以及知识的服务提供与产品生产是当前生产方法的明显特点。而生产过程的其他重要方向是批量较小的柔性制造。信息技术考虑到用户的差异化需求,制定全新的定制化生产方法,而且建立前所未有的生产性服务空间,可以结合实际需求而改变的各项服务业务,比如:销售以及设计等等。在全球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自动化以及信息技术成本越来越少,欧美国家更加侧重于生产高精密的仪器设备和专业化产品,结合高端产品提供的技术人员以及研发服务等等显得越来越重要[5]。其次,普遍应用信息通信技术让企业以往的管理模式以及组织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企业分工日益精细,生产日益柔性化,企业的服务职工都不再局限于附属地位,逐渐成为占主导性的重要力量。利用金融服务以及客户定制等等多项服务活动,成为促进制造业上升的关键。
结语:
现如今,我国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法的重要时期,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战略性的根本要求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是加快我国产业升级和加强竞争优势的有力支撑。就企业来讲,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可以使传统生产价值链发生变化,让生产性服务与社会分工可以剥离,成为全新的生产组织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必须要重视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罗明.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J].中国新通信,2019,21(22):14.
[2]蒋诗百,李雅洁,黎红,王楷,马文龙.信息通信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与创新[J].数字通信世界,2019(11):177.
[3]刘贵深.信息通信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与创新研究[J].电子世界,2016(15):28.
[4]李晓东.信息通信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应用与创新[J].信息通信,2015(08):290-291.
[5]廖毅敏.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J].中国信息界,2011(0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