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救美爱难成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7期   作者:胡学桂 潘迈翁
[导读] 俄国古典文学大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的中篇小说《白夜》,写了一个“英雄救美”的故事:男主人公“我”是一个家境贫寒,耽于幻想的年轻人;女主人公娜斯简卡和失明奶奶相依为命,过着极其孤独贫苦的生活。

湖南省娄底幼儿师范 胡学桂 潘迈翁

        俄国古典文学大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的中篇小说《白夜》,写了一个“英雄救美”的故事:男主人公“我”是一个家境贫寒,耽于幻想的年轻人;女主人公娜斯简卡和失明奶奶相依为命,过着极其孤独贫苦的生活。一天夜间十点,娜斯简卡正伏在堤岸桥旁的栏杆上哭泣。一位步态踉跄,举止晃悠,身着燕尾服的先生瞄上并追赶她,这时男主人公出自本能与正义,用一根结实多节的文明棍驱走了燕尾服先生,并且机智大方地伸手娜斯简卡。之后,这对年轻人便进行了四个夜晚的互诉衷肠。然而,娜斯简卡此前已爱上一位曾一度对她发生兴趣的年轻房客,并主动向他表达了爱意,他们约定一年之后,待他事业有成时再来找她。姑娘满怀希望等了整整一年!现在房客回来了,却既不来找她,也不给他写信。她备受相思折磨,并为此而感到极端痛苦。“我”同情娜斯晶卡,竭力安慰她,想办法帮助她,并深深爱上了她。而娜斯晶卡在绝望之余也爱上了这位爱情幻想家。正当他们决定结合,共同建立家庭的时候,原先那位房客又出现了!娜斯简卡感到异常紧张,不知所措。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终于和房客牵手,一起欢快地走了。男主人公,也是故事叙述者的爱情美梦破灭了!
        作品告诉我们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爱情是要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前提,更需以坚实的情感为基础,必须承担、付出,乃至牺牲。男女主人公的邂逅,相救,倾诉,仅仅四个夜晚,了解不够,交往不深,热情有余而恋情不足,谈情说爱的物质基础还是个未知数。因此,注定英雄救美爱难成。因为男主人公成天耽于幻想,根本不具备谈情说爱的条件和资本;而娜斯简卡与房客早已相知相识,相恋相约,尽管房客一年之后并没发迹,并未事业有成,毕竟有情感基础,也许正是由于未发迹才爽约,不敢准时相见。
       小说取名“白夜”是有深意的。彼得堡地近北极圈,到了昼长夜短的夏季,几乎整夜都有北极光照耀,故有“白夜”之称.小说的题目既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体现了空想的主题,暗含“白日梦”之意。主人公的无限光辉的关于幸福的爱情梦想,阳光一样,白昼一样地真实过,但由其社会地位决定了的生活本质,仍然是黑夜一样地令人恐怖。随之,她的爱情梦想也就只能是夜一样的魅惑、虚幻与怪异。小说的副标题“一个幻想家的回忆感伤的罗曼司”,也暗示了作品的思想倾向。
        《白夜》的体裁是小说,而作者完全用诗性的语言抒写。它的情节很简单,两位主人公“英雄救美”式地相识,然后互倾心事,相知相爱,最后女主角娜斯简卡做出选择离开男主角,男主角短暂的愤怒之后,深情遥祝,寄情回忆,又重新恢复原来的孤苦寂寞生活。当叙说到第二个夜晚时,男主人公索性不再控制自己的感情,剖析自己的过往是白白浪掷了自己最可宝贵的年华!“再过几年,接着将是凄凉的孤独,然后颤颤巍巍的老年将随着拐棍儿一起来临,再以后则是哀伤和沮丧。


……哦,娜斯简卡!要知道,孤孤单单一个人独处将是可悲的,甚至没有什么值得叹息,什么也没有,空空如也……因为失去的一切本身即是一片空虚,是一个愚蠢的、的溜圆的零,纯粹是幻想!”娜斯简卡听完对方热情激烈的表白之后,抹去眼角的泪珠,说:“现在这一切已经结束!现在我们是两个人了;往后,不管我遇到什么情况,我们再也不分离。”他们双方都再也压抑不住内心强烈而真挚的爱。
       必须指出的是,男主人公对娜斯简卡的爱却无半点“占有”的强制性,只是一种清纯的自我奉献。即使娜斯简卡离开以后,他依然爱她.经过最初短暂的责备,报复之后,又马上改变主意:“哦,决不,决不!愿你的天空万里无云;愿你那动人的笑容欢快明朗、无忧无虑;为了你曾经让另一颗孤独而感激的心得到片刻的欣悦和幸福,我愿为你祝福!”这种矛盾心理正是主人公想要表达的思想欲望。他被生活所抛弃,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无所事事,不仅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同情和帮助,反而常常遭受世人的白眼。但他依然渴望爱与被爱,他为自己虚构的浪漫又带一点残酷的幸福与痛苦并存的爱情,就是最好的明证。所以,当他遇到愿意听自己诉说苦情的女性时,内心所有的情感与爱意都被激活了,他不可抑止地爱上娜斯简卡,更是急不可待地倾诉自己所有日子里的梦幻。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大师,他把理性和感情的因素,理性原则和由心灵追求而产生的多种思想,细腻的抒情和心理分析,对白和独白结合在一起,舍弃人物明晰的合乎逻辑的心理活动,着力刻画那种难以捉摸的病态心理的精神状态。男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个孤独的人,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病态的灵魂。他不与任何人交往,终日沉溺在自己的梦想当中,妄图在梦幻中“随心所欲地创造自己的生活,使它每一小时都合自己的意。”他甚至分不清真假实幻,因为梦想而“脉搏会加快,眼里会迸出泪珠,苍白潮润的脸颊会涨得通红,一种不可抗拒的快乐会充塞他的身心。”
       爱上娜斯简卡之后,他原本的生活规律被打破,深情热烈地告白,表达激越的情感,渴望被理解被接受,又害怕被拒绝.他对娜斯简卡的爱是一种深刻的追求,心息相依、灵魂慰藉的精神之爱,而娜斯简卡对他的爱只是建立在寻求心理平衡的基础上的,所以,当她的初恋情人再次出现,便会选择随他而去。娜斯简卡撞上了主人公心灵发泄的当口,却没有也不能付出相等的心灵的爱,最终导致美梦破灭。
       善良的男主人公生命中唯一真实的爱情结束了!他重回自己的梦幻中,如一只蜗牛躲进自己的壳中,用他曾用来对抗社会的不理解的梦幻来治疗爱情对他的伤害。而这一伤害,也许使他一生不再有勇气抛开幻想。主人公一再服食着“梦想”这“一副精致的令人心荡神驰的毒药!”从本质上看,这正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宗教的矛盾态度。他一方面怀疑上帝的存在,一方面又对宗教表现狂热的依恋,因为他不一定相信上帝,但也需要上帝,需要一种精神的信仰来拯救处在19世纪动荡的俄罗斯的自己与人类。
       小说《白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开始职业作家生涯不久的作品,只是他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一篇,其深刻的思想性强烈的表现力也是不容忽视的。用幻想的和特殊的事物来表现生活的本质,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现实主义的独特之处。
参考文献:
[1]《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白夜》荣如德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11.第1版.
[2]《俄国文学史》易漱泉等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7.
[3]《陀斯妥耶耶夫斯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苏)卢那察尔斯基著,满涛译.
[4]《论俄罗斯古典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苏)卢那察尔斯基著,蒋路译.
[5]《道德需要与情感愉悦——陀思妥耶夫斯基宗教皈依心理分析》何云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