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是一门艺术类的学科,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小学教学中音乐是比较重要的课程,通过对音乐的教学可以为小学生奠定审美基础,陶冶学生的情操,此外还可以发挥启发性的教学作用。为开展更加有效的音乐教学教师可以利用“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为此,本文对“趣味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趣味性;小学音乐;教学应用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师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从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音乐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各种能力还尚处于初步形成时期,因此在小学中合理安排音乐课程,能够有效的帮助小学生奠定综合素养的基础,以“趣味性”为驱动力开展小学音乐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趣味性”教学的作用
“趣味性”教学法是一种与传统教方式具有很大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趣味性”教学法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感受到更加轻松的氛围,心情也会随之更加愉悦快乐,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更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并极大程度上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而其学习效果更加有效,这一教学方式也被称为“快乐教育法”。“趣味性”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可以避开传统教育方式的缺陷,更加贴合于小学生的成长特点,教师在利用“趣味性”教学法开展教学时能够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营造积极地音乐学习氛围,让学生对音乐学习展现出活跃的动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达到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通过“趣味性”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有利于让每个能力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音乐上的良好发展。
二、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安排缺乏合理性
根据对目前教育现状的调查可以发现音乐学科并不属于学生应试科目的范围,因此部分学校就会出现对音乐课程教学不重视的现象,使音乐学科被边缘化,进而导致教师或学生也对其产生可有可无的态度,忽视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塑造作用,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只给予音乐课程很少的教学课时,严重缺乏合理性,不充足的课时更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较为枯燥
音乐学科是一门集多种内容于一身的艺术课程,不仅包括对歌曲的演绎,同时还包括对各种乐器的教学。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中充满了艺术感和审美价值,学生若想更好的实现对音乐的表达就需要在演绎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教师则需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与音乐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忽视了这一要点,只是按照教材的内容刻板的进行讲授,学生没有积极主动的兴趣则就很难产生对音乐的情感,进而致使小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
(三)教学方式存在不足
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够开展更好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但是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就存在较为明显的失误,忽视了音乐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过多的开展音乐理论知识或音乐技巧的教学,学生没有获得足够的实践时间,进而导致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得不到相应的锻炼,学生的音乐能力无法获得有效的提升。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难以发现学生对音乐技巧的真实掌握情况,不能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三、“趣味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教学,其身心发展特征表现为活泼好动,对所有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在课堂上也常常表现出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征,发挥其成长特点的优势,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设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或教学内容,为小学生打造出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设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的培养小学生的音乐能力。例如,教师在对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教材中《我和星星打电话》进行教学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些天文学相关的知识,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到一些基础的天文学内容,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星星的天文图,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中的歌词,真切的体会到歌中所描绘的景象,与此同时还可以丰富小学教学的内容。
(二)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
艺术的创造常常以生活实际为基础,音乐作为艺术类的学科,其创作产生同样离不开生活实践。受到年龄因素的限制,小学生的生活阅历还比较少,因此其生活实践的经验也不足,对复杂世界的认知还不够清晰。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加入一些生活化的元素,利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生活事物为教学增添新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中融入情感、感受音乐,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中,教师教授《留给我》这一歌曲时,可以收集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资料为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污染现象,理解歌曲中“留给我”“留下”的真正含义,为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学生明白音乐创作的的内涵,激发其对音乐创作的兴趣。
(三)游戏教学法的合理应用
游戏是小学经常且非常喜爱的娱乐活动,在小学音乐课程中结合游戏开展教学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音乐课堂增添更多的趣味性,将游戏与音乐相结合,动态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对音乐的自主能动性也会提升。游戏教学法使学生在游戏中更好的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音乐游戏的比赛,让小学生们任意组合成均等的小组,共同练习同一首歌,之后教师就可以选择一组成员进行任意指定式的歌唱,指到哪位同学,哪位同学就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演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在游戏中加强学生对歌曲的记忆,更加高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四)利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
音乐中的歌曲类型多样,许多欢快性的曲调总是能够带动学生的身体律动,小学生又同时具备活泼好动的特性,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进行教学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利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学习音乐、表达音乐,营造出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例如在对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上册中《快乐的泼水节》一歌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少数民族的民俗特征教授给小学生几个简单的傣族舞蹈动作,让学生在歌唱演绎的同时身体也跟着歌声的频率进行舞蹈律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乐趣,从而促使小学生提升对音乐的学习热情,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是一门具有高度艺术性的教学课程,通过在小学中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小学生创造更多的快乐,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审美体验与综合能力,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课程的有效性较低,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趣味性”的内容,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实现对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史建梅.“趣味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戏剧之家,2020(09):182.
[2]王俊超.小学音乐课堂中趣味教学的开展研究[J].才智,2020(09):90.
[3]寇松.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趣味教学浅析[J].北方音乐,2020(05):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