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核心素养”逐步走入教育者的视野之中,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聚焦核心素养,并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数学实际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为学生送去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拥有一定的数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锻炼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等,助力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本文根据笔者教学经验,就聚焦核心素养,构建小学数学新课堂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新课堂
核心素养的提出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其指导下构建的新课堂更加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能够带着积极地情绪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当中,调动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新课堂,就需要重视借助新观念打造多样化教学手段,不断优化当前的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学生有能力自主解决所遇到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那么,具体该如何聚焦核心素养,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呢?
一、聚焦核心素养,建立数感与符号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高年级小学生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和符号意识,才能够走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第一步,以便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算概念或者相关定理有一定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在遇到相关数学问题之时能够立即“提取”这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高年级学生数感与符号意识之时,可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让学生能够真正将数感“具体”化。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成整数乘整数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直接引领学生通过做题进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并将这些抽象的感念变为具体可感的事物让学生亲自感受与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笔者出示算式0.72×5,笔者并未直接告知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思考与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探寻计算方法,最后带领学生汇总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运用了两种方法,也就是加法和乘法。加法:学生认为0.72×5,表示将5个0.75进行相加,能够计算出正确答案3.6;乘法:学生将0.72×5转化成整数乘法,即72×5=360,因为其中的因数扩大了100倍,需要在乘积当中缩小100倍,也就是360÷100=3.6。在学生运算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运用转化的方式将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计算,那么,再计算过程当中应该怎样计算,计算之时又应当注意些什么呢?在学生经过一定探究之后,笔者指引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计算小数乘整数的乘法,要先把小数看作整数来乘,乘完之后,看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再把乘出的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当积的末尾有‘0’之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再把‘0’去掉。”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让学生经过实际运算与解决问题将真正将知识“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符号意识。
二、聚焦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空间观念是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能力,它的培养符合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师予以重视。
值得注意是的,观察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一种切入点,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方式,教师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需要从观察入手,让学生能够利用自身相应的生活经验感知、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有能力自主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为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公式正确的计算面积,通过观察、比较与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开展数学教学,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并将这个图形放在方格纸上,让学生数一数这个平行四边形是多少平方厘米?(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学生们通过认真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出现了不满一格的现象,笔者先指引学生按半格计算,然后得出相应的结果。但是明显这种方式不太切合解决问题的实际,于是笔者引入割补法,引领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行计算,也就是让学生将提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令学生自己拼一拼,看能够拼成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经过实践,学生发现能够将裁减的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这个拼接的过程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视频再次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笔者提出问题“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比有没有变化?”“转化而来的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都各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归纳整理,学生可以知晓“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这为接来下引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奠定坚实基础,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面积公式,便于学生运用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三、聚焦核心素养,培养运算与推理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学生运算能力与推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中所应当具备的能力。教师应当结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当中进行运算与推理,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算与推理能力。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比较与运算能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具体情境开展数学教学,如“妈妈晚餐时烙了一张大饼,并将烙饼平均分成了7份,多多吃了2块饼,爸爸吃了3块饼,妈妈吃了1块饼,那么,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大饼?”提出问题之后,笔者不着急带领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利用图形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道题需要首先需要解决如何列算式,题意当中要求学生求“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大饼?”,需要将爸爸妈妈吃过的大饼数量相加进行计算,即3/7+1/7,其次是运用整数加法的意义去进行分数加法运算,得出结果为4/7。学生得出相应答案之后,笔者并不满足,而是将原有的问题进行了转变,“假如不知道妈妈吃了多少大饼,而是知道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大饼的4/7,爸爸自己吃了3/7块的话,那么妈妈吃了多少大饼?”学生知晓爸爸妈妈吃大饼的总数,又知道爸爸吃的数量,也就知道需要运用减法进行计算,即4/7-3/7=1/7,在计算这样的算式当中,学生们知晓其中的一个加数,并运用减法来计算求得另外一个加数,这是学生自主归纳、探究、推理与运算的经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数学世界当中自由徜徉,成就学生精彩的数学人生。
参考文献:
[1] 浅谈如何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 于亚辉. 才智. 2019(05)
[2]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刍议[J]. 林丽芳.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