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大学生教育精准扶贫社会实践活动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张宛霖
[导读] 社会主义的最本质要求是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摘要:社会主义的最本质要求是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也正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艰巨任务之一,同时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如何开展大学生精准扶贫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在我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以及当初定于2020年实现全民脱困的基本解决方案。而担任此重任的正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因此,本文就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大学生教育精准扶贫社会实践的展开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   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作用
        前言:党中央现在把以习近平为核心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在党的十八大会议结束之后作为现今阶段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任务看待,尤其是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这一概念以来,脱贫攻坚就成了我国目前必须切实做好的一项战略性任务。而高职院校逐其本身而言其,所应承担的一项具有政策性色彩的社会任务便是精准扶贫,在服务于地方经济推进的科技以及智力的支撑中,理所当然的要发挥自身优势。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特色主义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和后期的开拓者,是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而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的坚实后盾。因此,高职院校组织大学生开展精准扶贫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势所趋,亦是其义不容辞应当做的事情[1]。
        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先进的文化、科学以及卫生等方面认知充足的一种表现。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下基层”、“进农村”、“入群众”的精准扶贫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体现。从本质上来说,贫困群众需要通过对其思想精神方面的提升从而为其树立正确、积极和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大意义,从根本上使贫困群众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在思想上能正面面对贫困,从而面对贫困不后退,提高勇于战胜贫困的自信心。由此可见,我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主力军是当代的大学生们,因而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之中是关乎高校大学生精准扶贫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鉴于高校新课改的需求
        现今教育之中高校新课进程的不断深化作用下,传统的教学模式被一一打破。该阶段针对适应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方式得以探寻和深究。就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对新课改的理解不够深入以及因为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诸多问题,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够重视的现如今局面,形象化现象是目前高效中比较普遍的问题。而在现阶段“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之下,抽象的教育理论已无法满足现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性教学的要求。从历史的角度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新媒体手段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各项信息的速食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资讯在各种平台中层出不叠,促使当代大学生信息接受过剩,反而忘了对所得信息作出自己的思考[2]。
        (二)扶贫工作中高校承担的角色需求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直接在精准扶贫社会实践的开展中得到体现和延伸,从而满足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刚需。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于2019年7月15日联合微贷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深度贫困地区乡村初中教师教学技能提升计划”的19年集中培训开班典礼在北京举行,乡村的振兴根本在于教育,去年7月的第一期活动是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微贷网、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和对外贸易大学共同开展,该计划使得云贵川以及新疆等地13省19个深度贫困县的374名初中教师实现了教学技能的提升。而贫困地区的教师资源正是有各大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促使其学生深入基层进行教育和活动也正是高校目前在扶贫工作中担任的主要角色。
(三)就贫困地区脱贫现状的现实需求
        我国脱贫工作现今正处于全面突破的“瓶颈期”,正是由目前尚未脱贫地区人口条件基础差、贫困程度相对较深的原因造成的。有一些地区身处山高沟深偏远之处等自然因素影响,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季节性农作物生产、缺乏年轻劳动力等社会因素的加持,导致该地脱贫难以进行。在这之中,贫困人口自身认识不足导致的短板问题也十分突出,大部分的劳动力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缺乏相应技能,无法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发展需求,更有甚者持“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就比如近期引发人们热议的广西某地区90后夫妇生育10个孩子,全家住着政府给的房子,拿着政府给补贴。而究其原因,是这些地区长期以来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化建设,也显现出了偏远贫困地区党政教育工作的不到位,由于村民长期缺乏教育和引导才导致了这些阻碍脱贫攻坚施行和成果巩固的不良思想和影响。只有解决其内动力不足的问题才能实现贫困村民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这也正是现今政策鼓励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原因,也是高校在该工作中努力的方向[3]。
        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中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一)对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和教育扶贫措施
        落实和推动精准扶贫各个环节的重要前提是让贫困地区村民的思想认知到位,使其在心态上积极主动的参与脱贫建设。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扶贫政策的宣传,使村民的对于政策有着清楚认知,从而提高其脱贫的自信心;组织文化活动,促进村民参与其中;寓教于乐,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改变成舞台剧的形式,通过这种简单直观的表演形式将教育融入其中。
        教育的缺乏是贫困地区村民无法摆脱贫穷的一把刀,“教育匮乏—收入低下—贫困—教育更加匮乏”的恶性循环正是由于教育程度不高的原因。“抓扶贫开发,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将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是总书记曾说过的话也是目前脱贫工作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任务,因此保证脱贫人口不再返贫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扶贫。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实际操作中可针对留守儿童开展成长小组、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培养儿童的学习和兴趣意识,同时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实现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求。其次,可鼓励当代大学生利用其业余时间进行定点帮扶地区的义务支教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与当地孩子开展“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工作,通过向他们展示大学生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其对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对其以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起到榜样作用,这也正是大学生群体所独有的特殊性所造就的。


        (二)对贫困地区人民的科技和医疗扶贫措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想要调动贫困村民的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最有效措施是使其从中获利,这也正是促进其思想转变,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最有效措施。根据当地实际环境的考察,联系本省市地区农业高效的资源,对当地农业的发展采取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特性的农作物新品种,使贫困地区农民的种植能力得以提升,从而实现其致富能力的提高;其次可通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会和在村委会定期更新农业知识技能的相关书籍资料,提倡贫困地区村民自主学习;为了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可将扶贫工作与科普工作相结合,借助科普讲座和科普下乡活动的开展从而达到其目的。基于现阶段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进行,可将贫困地区的优秀自然资源以及农副产品作为一项创业内容,通过“互联网+”技术助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行业,从而实现双赢[4]。
        全国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贫困户据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统计,其中建档立卡占总数的42%,因此想要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那么实现全民健康就是重中之重。联合当地医学院以及相关医疗团队针对60岁以上的村民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针对心理、生理和膳食营养以及突发情况自救等健康知识的普及讲座;对国家针对农村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等政策进行宣传,使村民对相关政策有所了解,增强其面临疾病的勇气和对借助政策实现更好的治疗等。对于医疗扶贫需要将其落实到人,精确到病,消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
        高职院校脱贫攻坚智库建设是鼓励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积极参与脱贫工作的又一平台,促使当代大学生针对脱贫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发散思维进行多角度考量,从而给政府机构相关负责部门提出有效实施方法和建议。基于大学生思维发散和不受制度限制的特性,其所提的建议和策略正好弥补了政府体制下人员在各项制度深入了解后所产生的思维局限性[5]。一方面高职院校大学生借助该平台,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小组实践研讨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基层工作的深入研究,对于贫困地区发展的现状和当下存在的问题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政府提供有效地对策满足工作规划的制定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在政府进行重大决策之中的智囊效用。
        三、如何最大限度将大学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进行发挥
        (一)高校教育需起到思想引导作用
        从思想上起到引导作用,促使当代大学生对于党的思想理论的认同感。将习近平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的逻辑链条向广大青年学生讲通、讲透彻是推进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精准扶贫社会实践行动的先导和动力,而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引导大学生把党的主张和自身的发展建立联系,发自内心的对党的理论和做法做到深入理解。想要当代大学生自觉自发的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就需要让其对国家和党的战略思想保有高度认同和对其热爱国家和党的情感的激发。
        (二)深入基层,从实践中得到加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自古以来我国都提倡人们在实践中得取真知。而只有将当代大学生下放到基层之中,通过对基层的了解和工作开展的实践过程中,才能领会到其中的不易,使其产生为人民而不断奋斗的理想信念。对于高校而言,需要不断地拓展与贫困地区的社会志愿服务平台的建立,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不断地与基层人民的相处之中,感受村民的淳朴[6]。在这过程中针对其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培养任务进行重点关注,让他们明白脱贫攻坚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想要真的打赢需要每一个人都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促进贫困村民脱贫致富之路添砖加瓦。
        (三)强调实践中其人生价值的体现
        想要激发大学生主动成长发展的内生力量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精准扶贫社会实践上从其人生价值上进行引导。总书记曾经勉励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扎根于中国大地了解民情国情,在创业和创新之中增长智慧和才干,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目标的进程中不断奋斗从而实现其人生价值。习总书记的话充满了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只有不断地深入基层,在无数的帮扶过程中,不仅是实现了激发其主动学习成长的动力,也是其人生价值实现的一种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对于大学生教育精准扶贫社会实践应积极支持和鼓励。虽然当代高校大学生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能为政府社会和其个人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但由于大学生自身能力有限,因此导致扶贫方式的单一性。而要想做好扶贫工作,首先高校大学生需要就自身进行不断学习和充电,对自身扶贫技能不断加以提升,使其能够在实践中针对帮扶对象所面临的的困境和主要问题加以分析,从而针对其个人特点提出有效地脱贫方案。这就要求相关部门针对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大学生组织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准确把握目前脱贫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此外,还需要安排专业的领导人员,针对大学生扶贫工作社会实践中的帮扶机制认真落实,在其遇到问题的时候帮助解决,从而实现大学生扶贫工作思路上有人引导,实际操作中有人教,陷入扶贫困难之中有人施以援手,而不至于在进准扶贫的社会实践中陷入无从下手的尴尬境地中。
        参考文献:
        [1]刘佳, 蒋丽, 张志宇. 基于精准扶贫视野下分析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J]. 祖国, 2018,32(23):34-35.
        [2]蒋文东. 浅谈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9, 300(007):131-132.
        [3]张岩. 浅谈高职院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 青年与社会, 2018,56(34):56-57.
        [4]黄瑞琪. "精准扶贫"三下乡社会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育人作用[J]. 2018, 600(007):23-24.
        [5]曹丹丹, 杨艳, 张海龙. 大学生精准扶贫社会帮扶活动研究[J]. 法制博览, 2018, 500(028):236-237.
[6]高燕, 崔乃红.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精准脱贫的实践探索[J]. 新农村(黑龙江), 2018, 600(023):29-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