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幼儿恋物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9期   作者:周细连
[导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
        内容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孩子们真正的贫穷不是物质的贫穷,而是心里方面的欠缺,可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经过了长期与小朋友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之后,我深刻体会到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幼儿教育中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关键字:幼儿        恋物        情结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能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性格开朗、情绪积极、无心理障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让我们真正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让我们懂得如何正确看待幼儿。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让幼儿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镜头一:午睡了,一点半,班上孩子都睡着了,只见朱煜锦不停坐起、躺下、翻身,不停的说要拉尿。要她去拉她又拉不出来,而是走到教室门口看着放在桌子上的小毯子。看着她那眼神,我突然明白了,她是在寻找她的小毯子!为了应验自己的判断,也为了她能快速的入睡,我把毯子给了她,她高兴的抱着毯子躺回了床。只见她把毯子的一角含在嘴里、不停地咬着,一会儿便呼呼入睡了。
        镜头二:下午,孩子们都在开心的玩着积木,朱煜锦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时不时默默地流着眼泪,眼睛盯着她的小毯子。我一转眼,只见她把毯子抱在了自己怀里。我使眼色要她放回去,她却快速把它塞在屁股下坐在那一动不动。
一、从心理学角度准确的了解问题:
        上面的情况属于幼童恋物行为。这是幼年的孩子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也属于心理问题的一种,但并不等同于心理疾病。孩子刚来到一个陌生的坏境,对周围的人和物都感到害怕,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他熟悉的物体。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出现不愿大小便、喝水少、吃饭难、不参与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等多种不适应行为。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于夭折”。幼童恋物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缺乏适当的营养,在心理方面显然是指老师对孩子关爱的缺失。关爱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所说:“人类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交往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而来的”。幼儿“恋物成瘾”大多是因为安全感匮乏引起的。此症会使患者怕见生人,逃避集体活动,不敢与人说话和交往,胆怯退缩,表情淡漠。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儿童的“恋物瘾”是一种离开某一样陪伴惯了的东西(也许是玩具,也许是生活中其它物品)就忐忑不安的行为,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到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灵的逐渐丰富,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流的机会。如果孩子找不到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他们就更容易迷恋某个物品。通过上述的了解与分析,我们根据朱煜瑾的问题采取了以下一些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一)给孩子无条件的拥抱和长时间的陪伴。
        孩子之所以有着“恋物”情节最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老师们,不要吝啬你的拥抱,当孩子在无助、伤心、难过时经常性的拥抱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老师也很爱你;别怕,有老师在呢;你很棒的……。针对朱煜锦小朋友的行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午睡时,保育老师谷老师陪坐在她的床边,轻轻的拍着孩子的背,慢慢的哄她入睡。刚开始,朱煜锦还是会闹、会哭、会一中午不睡。但经过半个月时间的努力,她能慢慢的在老师的陪伴下睡着了。
(二)给孩子温馨的环境和感兴趣的活动。
        为孩子创设宽松、温馨的游戏环境,在教室里,我们设置了娃娃家、小厨房等主题区域,教室变成了温馨的家,老师们亲切的问候,灿烂的笑容让孩子们感受到妈妈般的关爱。除此之外,老师们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刚开始她会抱着他的小毯子来参加,慢慢地她发现没有小毯子的陪伴她玩的更尽兴更开心, 只要你用心就能走进孩子的“恋物”世界。
(三)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满满的信心。
        “恋物”情节的消退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我们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满满的信心。?第二天我给家长提出了建议,希望他能够配合幼儿园矫正这一行为,建议家长周末时可以多带孩子到游乐场玩玩、多交几个好伙伴;或者出外郊游,欣赏人文、自然景观,开阔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开朗了,对物品的依恋自然也会减少。
        在这里,我仅仅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恋物”情节进行分析,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面通力协作,更需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融入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持之以恒,让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才有希望看到祖国的未来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朱煜锦有着明显的进步,不再依赖小毯子了,他能够独立睡觉、开心玩耍了,我用心成功地走进了孩子的“恋物”世界,帮助她从“恋物”转变成“爱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