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9期   作者:赵文韬
[导读] 本文基于相关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相关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对目前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高中地理课堂微课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资源;课堂教学
        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目的在于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微课的使用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还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及信息素养的提升。
        一、微课资源的课堂应用原则
        1、实效性
        在课堂中运用微课资源要有明确的针对性目标,要注意与实际教学目标相结合,力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这一节课是否适合使用微课资源,本课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或问题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加便捷的方式;其次,运用微课资源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和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并在重难点教学中有效地进行突破;最后,如果决定使用微课资源,在哪个环节使用效果会比较好,如课前复习、课中导入还是课后复习等。只有确定这些针对性的目标,才能够保证微课资源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的实效性。
        2、适度性
        适度性原则指的是在运用微课资源时要适时和适量。具体地讲,教师不应是为了使用微课而使用,过度地使用有时反而起到相反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厌倦。此外,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运用微课,不仅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还降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点拨和引导,而降低了课堂的时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状态来选择适当的切入时机,以保证微课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3、灵活性
        灵活性主要指的是对微课资源选取的灵活性,选用的微课资源既可以是完整的视频,也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也要体现灵活性。比如除了课前教学的导入环节,还可以将微课资源应用于答疑解惑或总结环节等。
        4、典型性
        地理学科的显著特征是综合性与区域性,教师在运用微课资源时要充分尊重这两大特点,还要遵循人地协调理论和可持续发展宗旨,培养学生的地图及图表运用能力。总的来说,运用微课来服务地理课程教学必须要体现出地理课程的特色,将平面的区域图、景观图通过微课直观、动态的特点予以呈现,更高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素养的目标。
        5、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学生,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资源时应体现在对学生的放手,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能力。

运用微课来辅助组织开展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在自主学习时让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有效的交流与思维碰撞,学生的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得到培养。
        二、高中地理课堂微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1、合理分类教学内容
        系统化的微课资源不容易整理是较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建立一个系统化的高中地理微课体系就显得十分有必要。首先需要根据学科体系来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选修几大模块,此外还包括有培养图表判读能力和地理实验等内容,综合来看,可以将高中地理微课体系划分为新课教学、知识复习、实践技能三个部分。各个模块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依存,而且有一些资源是可以互通的。比如实践技能类的地理微课资源与新课教学和复习课中的资源都是互通的。
        2、根据微课特征,具体细化知识
        微课资源的特点是短小精悍,每一个微课视频的时间大约在5~10分钟左右,主要针对一些教学中的重难点和易错点,具有鲜明的主题,同时知识呈现碎片化。教师在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就需要结合新课程标准来建构一个系统化的高中地理微课知识体系。例如,在“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以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问题中,教师可以设计出几个板块,其一是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其二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也即三圈环流图的绘制方法;其三是气压带与风带的性质;其四是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其五是单一气压带和风带影响下所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最后则是气压带与风带交替控制所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些,其各自的特点又是什么。
        3、结合现有素材,建立微课资源库
        针对部分学校网络系统资源库不够完善,教师可以自己使用相应的下载软件下载一些微视频,并归类整理到班级资料库中,便于学生随时随地使用。
        4、反思教学实践,完善课堂教学
        以“热力环流”为例,教师在课前播放一段影视片段,片段节选自《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决战上方谷一集,由此引出问题:“这一场大雨究竟是天意还是人为?”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来引出热力环流,再用微课呈现比较难演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最终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理。其中热力环流等压面弯曲规律与气压大小的比较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微课资源来突破该难点。在课堂结束时要对热力环流进行小结,也可以用到微课资源。
        综上所述,不同的教学环节运用微课的作用与效果是有差异的,课前的精彩视频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而课中则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课后是用于知识的总结和梳理。不论哪一个环节,教师都要明白应用微课辅助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学,虽无定法,但要做到灵活且实效。
        参考文献:
        [1]伍俊.谈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114+116.
        [2]王小苗. 高中地理微课的设计与应用[D].陕西理工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