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转化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期   作者:徐梦雨
[导读] 后进生也有渴望得到教师关注、家长喜爱、同学信任的需要
        摘要:后进生也有渴望得到教师关注、家长喜爱、同学信任的需要,他们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有效促进后进生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策略
        后进生是指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暂时相对落后或存在一些问题的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后进生表现出来的自尊心更加强烈,他们因为学习成绩或纪律差,长期受到冷落或者是歧视。他们对外界极为敏感,但是内心又渴望得到老师和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另外,后进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控能力比较差,行为容易反复无常。因此,对后进生的教导一直是让教师比较“头疼”的事情。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一)内部因素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缺乏必要的判断力,当其他人对于他的要求没有满足时,或者其他人的说法和做法不符合他们的预期时,他们可能就会做出一些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他们在做出一些行为的时候,不清楚这些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另外小学生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小学的后进生经常可以说到但是却很难做到,不能持之以恒,行为具有很强的反复性。
(二)外部因素
        1.学校因素
    观念错误,对后进生的认识不足。目前,我国虽然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人才的选拔仍然以考试为主。这样,许多学校还是会更加注重学生的成绩,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关注的比较少。另外,有一些教师认为后进生的转化需要付出非常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收到的效果却很微小。班主任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教育方法不当,在进行学生的教育时,教师未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
        2.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失职,对孩子太过溺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有些家长非常疼爱孩子,但是教育方法是欠妥当的,对孩子过于溺爱,不约束孩子的行为,也从来不与老师主动沟通教育孩子的方法, 导致孩子产生一些不良行为。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孩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经常吵架打架的父母就会使孩子的心灵就会蒙上一层阴影,他们的价值观也会发生扭曲。
        3.社会因素
    大众传媒也是许多孩子问题行为的来源之一。小学生模仿能力极强,加上他们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必要的价值判断能力,面对影视作品中一些主人公的不良行为时,他们不能判断这种行为是正确还是错误。把说脏话、打斗或者其他暴力的行为看作是有个性的表现,甚至把这些不良行为施加到同学身上。社会舆论的错误导向和不正的社会风气也冲击的学生的价值观念。


        二、转化后进生的教育对策
(一)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班主任不仅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更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是行为习惯方面有一些偏差,总是会受到批评,冷漠的态度。这样的状态长期以往,会使他们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缺乏自信心,以及没有面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因此,班主任在对后进生进行教育时,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身心健康,当后进生犯错误时,要用理解尊重信任鼓励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逐步改掉坏习惯。从细节处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帮助,以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有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拉近师生距离。
(二)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信服。发挥教育应有的作用。不管学生成绩好坏,他们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信任教师,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也是一样。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班主任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对于后进生应该看到他的闪光点,他在成绩上不那么突出,但是他身上可能有其他的特长,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互帮互助,利用集体的力量
        后进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家长的喜爱,同学的赞赏,他们也渴望变得优秀,但是由于他们的意志力比较薄弱,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这就需要教师和其他同学对他进行帮助。班内成立互助小组,定期开展帮扶小组会议,了解小组取得的成就以及发现的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加以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对后进生的行为进行表扬或者是纠正。加强班风建设,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项活动,积极鼓励引导、班干部开展工作,帮助后进生进行行为的转化,增强后进生的班级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集体教育促进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主动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
        虽然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班主任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父母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家长可能会知道一些老师在学校中无法知道的情况。通过老师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更加能够增强对学生的了解,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转换。
        对后进生进行教育转化后进生的行为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后进生不良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也不能够一蹴而就。这项工作,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后进生的成长与发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秀萍. 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问题的实践研究[D].青岛大学,2019.
[2]陈满华.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2):192.
[3]周吉慧.浅谈农村中学后进生转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