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动力髋手术与PFNA手术方案治疗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5月9期   作者:陆绍明
[导读] 分析老年创伤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不同手术治疗方案治疗效果

陆绍明
(桂林市中医医院创伤科;广西桂林541002)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创伤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不同手术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9年6月,从本院收治的老年创伤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选择74例进行研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前者给予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后者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治疗情况。结果:试验组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优良率为89.19%,高于对照组70.27%,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多余字体]、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创伤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较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更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且患者恢复时间更短,值得推荐。
关键词:创伤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股骨近端方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髋关节功能

   创伤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率较高,其中老年患者居多,由于老年患者存在骨质疏松问题,病情较为严重,且预后恢复慢,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目前临床治疗以内固定治疗为主,但具体固定方式选择尚存争议,在促进患者疾病快速恢复的同时,需缩短恢复时间,保护患者安全 [1]。本文分析了老年创伤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不同手术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月-2019年6月,从本院收治的老年创伤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选择74例进行研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7例。对照组男19例,女18例,年龄61-81岁,平均(71.33±3.92)岁,AO分型:A2.223例,A2.314例;试验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61-82岁,平均(71.65±3.88)岁,AO分型:A2.224例,A2.313例。上述资料组间差异对结果影响较小,可比较。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术前进行预防感染处理,于术前30min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给予[三代头孢是否恰当]抗感染药物静脉滴注,麻醉以椎管方式开展,引导患者仰卧在牵引床上,采取C臂机透视,由同一组医护人员进行闭合复位操作,复位后于正侧位透视,确定骨折复位良好后进行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确定股骨上段外侧,设置切口,长度控制在10-12cm,保证股骨粗隆及其上段充分显露,使用导向器(135度)引导,合理调节钉点,导入定位针,在C臂机引导下确定股骨颈下大约1/3位置将其作为正位,随后确定侧位,具体在股骨颈正中,保证尖顶距小于25mm,随后进行扩孔、攻丝操作,将螺钉植入,配合使用套筒钢板,固定螺钉于股骨干位置,冲洗切口[切口更准确],检查无误后缝合;试验组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确定股骨大转子顶点纵轴中心线位置,于此处略偏后近端位置设置切口,长度控制在3-5cm,确定大转子顶点位置,置入导针,C臂机透视处理,保证导针处于髓腔中央口开孔位置,随后置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主针,安装瞄准器,将螺旋刀片导针置入,具体位置需到达股骨头下5-10mm位置,正位保证在股骨头颈中线偏下,侧位在股骨头颈略偏后位置,无需穿出皮质。测量患者所需螺旋片长度,随后开孔,将螺旋刀片植入。确定位置适宜后进行锁定加压,利用定位器引导,植入远端螺钉,检查无误后冲洗切口并缝合。配合中医辅助消肿,医生通过导引方式帮助患者消肿、康复。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自主活动,比如握力球活动、手拉滑轮等。这样可避免关节僵硬,也能起到活血化瘀、濡养关节经络、加速骨折愈合的效果。两组术后均给予一周低分子肝素抗凝[抗凝时间]。
1.3 观察指标
   (1)髋关节功能评估,使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2-3],满分设定为100分,划分为4个等级:优:90分及以上,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以下(不含70分),主要评估患者疼痛、功能、畸形和活动度情况,前两个等级相加计算优良率,于治疗后3个月[个人觉得可以术后3个月也评定一次]进行评估比较;(2)手术治疗情况统计比较,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重复字体]、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PSS24.0软件,计数资料,表示为[n/(%)], 值进行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t值检验,统计学意义指标:P<0.05。
   
2 结果
2.1Harris评分优良率
   试验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9.19%,高于对照组70.27%,P<0.05,详见表1。

3.讨论
   老年群体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几率较高,多与创伤性因素有关,且患者存在骨质疏松问题,病情较为严重,会影响患者髋关节功能,且由于老年患者易合并基础疾病,临床治疗难度较高[4]。THA治疗虽能达到效果,但患者的创伤也较为严重。目前临床治疗多采取内固定治疗[理论依据不充分,THA为什么要被淘汰,建议选择文章加以证明],以促使大粗隆外壁完整性恢复,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但具体内固定方式选择尚未达成共识。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Harris优良率、手术时间、术后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是一种偏心性固定操作,固定耗时较长,且治疗时会使用套筒钢板,且螺钉切口较长,对患者造成严重损伤,导致术中出血量大,影响老年患者预后恢复,并且此操作锚合力弱,抵抗股骨头旋转效果欠佳,不适用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情况患者;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主钉为空心设计,且切口较小,术中操作对软组织剥离较轻,不会严重破坏骨质及其周围血供,创伤小,利于预后恢复,并且螺旋刀片沿着主钉滑动,加大了骨折端加压面积,提升骨折抗旋能力,支撑力较大,且更利于生理结构修复,作用理想,且配合中医消肿处理,可有效患者患者肿胀疼痛情况,更利于骨折愈合。[前面没有详细说明中药的效果,放在这里显得很突兀]
   综上,针对老年创伤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较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更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且患者恢复时间更短,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胡平, 张裕民. 两种内固定术在老年脑卒中偏瘫侧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运用效果观察[J]. 陕西医学杂志, 2019,48(3):355-357,361.
[2]罗卢华, 刘韬. 3种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疗效比较及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9,16(16):2283-2287.
[3]彭方成, 王贤月, 张桃根,等. 半截石位布朗氏架骨牵引联合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34(4):382-383.
[4]李晓明, 郭东辉, 马世强,等. PFNA与DHS治疗EvansⅠ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J]. 河北医药, 2019,41(11):1663-16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