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高中化学日常教学的真情实况,从“核心素养简析”和“实现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教学策略”两个大方面出发,对如何加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日常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培养;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新课标理念
随着核心素养相关概念的提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了全新的变革,许多较为先进的理念和手段接连出现在了日常授课的过程中,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以及学生们的化学成绩呈现了巨大的进步状态。化学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其不仅考察了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是考察了学生延伸学习的能力,学生要学会掌握学习方法,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与此同时,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也要求了学生要牢牢掌握基础化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培养自身的化学思维,养成以化学的眼光和角度去看待并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除此之外,化学科学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让绿色化学的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融入绿色化学的理念,从而对学生进行综合化、全面化的培养。然而在当前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师观念,以及教学设备的不足等等因素,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始终难以有着大幅度的提升,本文结合大量的实践教学经历,对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化学成绩。
一、核心素养简析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个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后在2016年9月出台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针对国内的教育状况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框架,标志着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教育改革拉开序幕。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主要发展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同时又可以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在融合高中化学学科特色后的素养,其主要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同时它又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核心素养教学成为了当前阶段教育的主流模式,教师要及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准,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融入核心素养的相关理念,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和综合能力及素质。
二、实现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结合课改理念,优化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师在设计授课内容和形式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新课改的目的是推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其目标则是培养新时代的“四有新人”,因此在具体结合化学学科后可以表现化学思维、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内容,教师要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融入这些元素,最终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能力培养和成绩提升。
例如,任课教师在教学“从实验学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设计的方式来加强学生们对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高中化学知识是对实验现象以及结果的总结,因此教师想要学生真正学会化学知识,首先就要引起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重视,让学生熟悉实验的设备以及操作流程等等,而不是只重视对于化学知识的传授,长期“空中楼阁”般的教学模式将大大不利于学生化学成绩的进步。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第一课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们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才能有效培养学生们相关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二)借助教学媒体,达成有效展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类似于多媒体技术等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高中化学课堂上,从而在展示知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的形象化,大大有利于学生们对知识的直观理解和掌握。除此之外,教学媒体的使用也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通过课前准备课件减少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而这部分时间就可以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或者是教师对课堂知识的解疑答惑,进而大大有利于学生学好高中化学知识。
例如,任课教师在教学“化学反应和能量”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辅助设备,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直观,从而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核心本质。
教师在介绍“化学能与热能”时,仅仅教师的口述学生很难理解化学反应中如何吸热或者放热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可以将线上实验中的现象方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辨别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另一方面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也可以将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等抽象的知识做成形象的动画视频,有效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顺利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三)结合思维训练,提升推理能力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训练,从而能够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发现并看待问题,一步步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最终顺利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素质教育的模式下,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推理出知识的本质核心等内容,从而逐步加深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例如,任课教师在教学“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来发现元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差异,从而让学生按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认知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推理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以及结构,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元素周期律,并在此基础上可以带领学生推理得出“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原子半径以及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会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之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元素的“表中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三者关系,进而再次运用推理比较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预测分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等,最终既有效帮助学生养成了推理的能力和习惯,也大大加深了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欲望,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优化实验教学,增强探究能力
高中化学知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化学现象或者实验结果,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重视日常的实验教学,要善于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进一步优化当前的实验教学,从而有效增强学生们的探究能力。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而学生在设计以及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有效充分强化了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而有助于学生们做到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例如,任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优化实验步骤,进而有效培养学生们的探究意识与能力。传统的实验室制法都是加热氯化铵粉末和固体粉末消石灰来发生反应生成氨气,同时结合氨气易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的特点,通常会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氨气。此外在验满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采用两种办法,一是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当试纸变蓝时便证明氨气收集已满,二是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时出现白烟也证明试管中的氨气已满,另外干燥过程也是利用碱石灰来干燥,而不能采用无水氯化钙。这时教师在学生掌握传统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办法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在实验室快速制取氨气的办法,如直接加热浓氨水是否可以快速获得氨气以及浓氨水与固体氢氧化钠反应是否也可以加快获取氨气的效率等等,进而充分挖掘学生们的探究能力。
(五)引入实际案例,培养责任意识
教师要善于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一些实际案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精神与责任意识,而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们要在平时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化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生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就可以将这些较为普遍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们共同来探究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习有效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绿色化学等概念,从而明显加强学生们的责任意识。
例如,任课教师在教学“硫和氮的氧化物”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化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危害之处,进而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责任意识。教师首先可以列举一些学生们经常在生活中听到的词汇,如酸雨、脱硫等等,进而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们介绍酸雨的主要造成原因之一就是二氧化硫的排放,而在汽车尾气的排放物中就包含有二氧化硫。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们建议在平时上下学乘坐公交车,减少私家车的乘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帮助学生及时树立责任意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们一起来学习研究脱硫的相关知识,进而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尾气中二氧化硫的存在。
综合上述,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比之以往更加的高效,也更加全面,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学习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要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要在日常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在设计和安排授课内容和形式的过程中要充分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大大有助于学生深层次理解和掌握高中化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要尽可能挖掘自身的潜力,努力吸收高中化学知识的营养,进而一步步掌握综合学习能力,并且最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徐海燕.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17(021):P.62-63.
[2]孙慧.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分析[J].化学教与学,2017(008):12-13,53.
[3]钱华.初探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构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007):17-19.
[4]鲁水军.探索创新路径,提升核心素养——关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品位·经典,2017(5):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