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4期   作者:赵微
[导读] 观察分析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产后出血缩宫素无效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使用的止血方式分为相同例数的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6例。研究组患者使用子宫压迫缝合术止血,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止血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 2h 出血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压迫缝合术可以有效治疗产后出血,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产后出血;子宫压迫缝合;应用效果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自娩出 24h 内,产妇出血量大于 500mL的情况,是孕产妇围产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产后出血处理方法方面也有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其治疗策略主要是集中在降低产后出血死亡率的同时,有效保留产妇子宫,保持其器官完整性[1]。已有临床方法包括:纱布填塞、子宫或髂内动脉结扎和选择性动脉栓塞,如皆无效,则采用子宫切除术,但上述方法除子宫切除术外,临床效果皆不稳定,而子宫切除术则使患者解剖和生理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本文观察分析了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效果,现将本次的研究结果汇总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产后出血缩宫素无效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使用的止血方式分为相同例数的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6例。其中,研究组患者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30.02±4.64)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29.97±4.75)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及分析。
        1.2治疗方法 所有产妇在发现产后有出血时,均先采用按摩子宫、使用缩宫素、止血药等方面,且均无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止血方法,包括肛塞米索前列醇配合纱布填塞、结扎子宫动脉等。研究组患者使用经过我们改良的子宫压迫缝合术,在进行缝合前,将子宫托出腹腔,进行子宫压迫试验,如果患者子宫在加压后出血可基本停止,则手术成功性较大,如加压效果不明显,则应在继续进行缝合的同时,立刻准备进行子宫切除,以备加压缝合术失败后使用。在手术过程中,下推膀胱腹膜反折,使子宫下段充分暴露,从右侧子宫切口下缘 2cm 及子宫内侧 4cm 处入针,然后在距离宫角约 4cm 处的宫底部将缝线垂直绕向子宫后壁,在左侧,与右侧相对应的位置,进行切口上下缘缝合。缝合后由手术助手对宫体进行加压,同时收紧两根缝合线,当未见出血后,即可打结。打结后将子宫放回腹腔,观察 10 ~15min,看是否有出血,如无异常,则可逐层缝合关腹。在改良加压缝合术中,我们的缝合线只在浆膜层和肌层内穿行,尽量不触碰子宫黏膜层。在绕行宫底部分时,可通过肌层缝合,将缝合线固定在子宫上,以防止其脱落引起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套叠。如果患者子宫横径过大,则可在子宫两侧各缝合一次。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2h 内出血量。比较两组止血效果:术后子宫整体或局部子宫下段收缩良好,切口无渗血,阴道30min内出血量小于50mL,术后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归为有效;术后子宫收缩不良,切口有渗血情况或阴道30min出血量大于50mL,患者术后体征不平稳,及所有术中术后转子宫切除患者归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得到的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如表1所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的部分观察指标比较 如表2所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 2h 出血量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包括四类: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最主要也最常见的因素就是子宫收缩乏力。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子宫压迫缝合术的技术基础即是纵向机械性压迫子宫壁弓状血管,使其血流减少减缓,进而促进局部血栓形成[2]。同时,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子宫肌层缺血,会刺激子宫收缩,进一步压迫血窦,使血窦关闭,进而止血。相比于结扎等止血方法,子宫压迫缝合效果更明确,且对机体损伤更小;而相比于介入治疗等止血方法,子宫压迫缝合术对技术要求更低,更有利于在基层医院开展[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2.6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 2h 出血量均明显降低。综上所述,子宫压迫缝合术可以有效治疗产后出血,具有在临床上进行大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段瑞青,薛琳娜.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止血效果[J].吉林医学,2014,35(17):3694-3695.
[2]魏红,戴哲凡,黄修治.子宫压迫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4,23(7):18-20.
[3]贾惠琴.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106-1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