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及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区500例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实施心理疏导对策后儿童的心理状况。结果:心理疏导对策实施后留守儿童的CBCL、EPQ、S-I问卷评分均优于心理疏导对策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详细分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并制定对应的心理疏导对策,是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关键,值得相关工作人员重视。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心理现状;对策
最近几年,专家们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越来越来重视,其中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多项研究报道指出,留守儿童群体存在不少心理健康问题,据国内有关调查报道指出,我国超过43%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大概15%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1]。因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而造成的悲剧时常会发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点关注。本文作者对我区500例留守儿童作出以下报道,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部分参考资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区500例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5例,女215例,年龄3-14岁,平均(6.72±0.84)岁。按上学情况划分:幼儿园68例,小学173例,初中259例。
1.2方法
通过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作出详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实施对应的解决对策,具体如下;(1)建立健全家庭教育。父母双方需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生活,并尽量为其选择责任心强的监护人后再出去打工。同时,家长还需要加大与监护人、老师两者的联系力度,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状况,共同解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2]。(2)学校需要重视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学校需要多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不断拓展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填补其心灵的空白,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将其注意力聚集在学习中。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循循善诱,引导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艰辛,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3)加大社会教育力度。留守儿童所在地区的基层政府,需要认真完成各方协调工作[3]。第一,地区基层政府需要在其工作体系中纳入留守儿童群体,并掌握各留守儿童的状况及问题,再给予个体化的处理对策。另外,地区基层政府还需要给留守儿童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惩罚危害留守儿童的环境及事件,增加留守儿童的安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1.3观察指标
详细及观察心理疏导对策实施前后留守儿童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EPQ)以及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S-I问卷)评分,得分越高,表示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越差。
1.4统计学原理
全部数据均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其中计量资料使用百分率(%)方式表示,采取x2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均数差(X±S)方式表示,采取t检验;p<0.05说明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区500例留守儿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CBCL、EPQ、S-I问卷评分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的CBCL、EPQ、S-I问卷评分对比,p<0.05,具体可见表1。
表1 2017.01-2019.02我区500例留守儿童CBCL、EPQ、S-I问卷评分对比(X±S,分)
3.讨论
当前我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缺乏教育。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数为隔代或者上代亲人,由于监护人的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辅导,甚至不能监督或者帮助留守儿童的学习,长期以往,致使留守儿童不爱或者厌恶学习,甚至出现行为偏差等行为。第二,数量规模颇大。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超过1000万,而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更是不低于1000万。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对农村留守儿童抽样调查报告中提到,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占据总数的比例高达47.7%,该数据从另一方面显示了农村留守儿童大概占据了农村适龄儿童的50%。第三,心理偏差。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爱,无法向父母倾诉生活上的烦恼,成长中的困惑也得不到父母解答与引导,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及释放方式,极其容易致使留守儿童出现消极心理,再加上部分家庭物质上过分溺爱孩子,也会致使留守儿童形成消极心理[4]。本研究通过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作出详细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合适的心理疏导对策,结果留守儿童的的CBCL、EPQ、S-I问卷评分均优于心理疏导对策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与心理现状作出详细分析,并制定对应的心理疏导对策,能够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6,27(16):1167-1169.
[2]杨通华,魏杰,刘平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特质与社会支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3(12):2432-2433.
[3]廖传景,吴继霞,张进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影响因素研究:安全感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1(19):3263-3264.
[4]周永红,吕催芳,徐凡皓.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7,27(24):1908-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