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疑 ——激发思维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8期   作者:凌永泽
[导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摘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主动思维是学好知识,塑造人格的内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引导与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思维,积极回答问题,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思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是教学技巧,更是一门课堂教学艺术,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不断探索。没有可“疑”,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关键词:质疑:释疑:感知:激疑:思维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直观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身临其境,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这时他们发现解决的问题,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一、学生的质疑
        (一)通过预习,引导学生质疑
        在学习新知识阶段,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可以先安排学生看书自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评价,并进行重点讲解,最后,教师抓住学生提出的几个重点问题,让学生讨论,释疑。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让学生思考有何疑问,并在课初留有一段时间让学生质疑,根据学生提出的:(1)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体的底面积不太可能(2)我们能不能用:把一个圆柱体放到一个装水的容器里,通过求容器中上升的水的体积,来求出圆柱体的体积等问题,展开新课,这样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每个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
        (二)通过感知,引导学生质疑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直观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身临其境,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这时他们发现解决的问题,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所以课堂教学中要多为他们创设条件,通过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感知、产生疑问,进而释疑。如在教学圆柱、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的方法,得出圆柱、圆锥的体积分别与那些条件有关系,为公式的推导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
        (三)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质疑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理解掌握解题规律。而对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提示疑点,创设利于学生钻研的情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更好的掌握所学的内容。如在求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圆柱形物体:烟囱、通风管、无盖油桶、油桶等的表面积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比较、质疑,而弄清它们的表面积是否一样?不一样在它们谁没有底面?谁有一个底面?谁有两个底面?达到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的激疑
        (一)趣情激疑
        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一,是兴趣匮乏,动力不足。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学的特点,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以趣激疑,以情激疑,开启学生数学思维的心智。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索问题。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当学生已初步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倒数的方法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1的倒数”和“0没有倒数”进行讨论,先写出0.875、9、0、1问:“同学们最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最不喜欢求哪个数的倒数?”这样富有新意的教学设计,既充满了智慧,又洋溢着情趣,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处于兴奋、活泼、有趣、有序的课堂氛围中,牢固地学到知识。
        (二)隐错激疑
        学生无疑的原因之二,是平时教学中缺乏质疑的训练。几乎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都认为老师的话是绝对正确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常见错误与容易疏忽之处,编拟一些隐含错误的问题,让学生给教师挑毛病。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争先恐后的赵错误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操作激疑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书云亦云”现象特别严重,有关法则、公式、概念根本就不理解,以至于在实际中不能灵活应用,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可以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割一割、补一补中,弄清理论公式的由来,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我就设计了让学生自制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教具,然后通过倒沙试验,使学生弄清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关系吗?有什么样的关系?是不是任何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使学生弄清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牢固掌握这一公式。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成功地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成功地使学生的思维情绪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知,在喜悦中探索,使教学发挥到最高效应。
        结语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责任不光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智力方面下功夫。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认真去总结,努力去探索,循序渐进的推进,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定会为深化教学改革,有效推动“减负”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思维的六度,(辐射度、广度、深度、独创度、灵活度、敏捷度),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