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程游戏化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8期   作者:王果珍
[导读]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摘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幼儿时期的教育应以游戏化教学为主要形式,才能真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不再将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体验、一种享受、一种收获。对此,本文就幼儿教育中,课程游戏化的应用策略进行了论述,总结了几点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应用策略
       
         一、引言
        幼儿时期的儿童,其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意志力较弱,依靠幼儿意志力维持的教育很难真正让幼儿投入其中,反而致使幼儿感到学习是件痛苦的事。因此,约束幼儿聆听的教学方式因束缚幼儿,让幼儿对学习产生排斥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对此,引入游戏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感知直接经验,让幼儿在体验中快乐获取知识,有助于幼儿认知和兴趣的同步提升。
         二、幼儿课程游戏化的作用
        具体来说,幼儿课程游戏化具有如下作用。
        首先,在游戏中,幼儿亲身参与活动,需要幼儿动手、动口,配合着肢体的运动,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幼儿的体能得以增强。
        其次,游戏的设计有一定的规则,要求幼儿应用自己的智慧赢取游戏的先机,获得游戏活动的胜利。此时,将会自主调配自己的思维,开启自己的智慧,自主分析游戏、感知游戏。此时,幼儿的思维能力得以锻炼,游戏教学也就达成了智育的效果。
        另外,幼儿在活动中相互配合时,离不开彼此的交流,其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得以提升。
        最后,在游戏中建立起的积极情感体验,让幼儿减弱了对陌生环境的排斥感,增强了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同时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幼儿的兴趣得以培养。
         三、幼儿课程游戏化的应用策略
        可见,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的收获是宝贵而丰富的,游戏的形式能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与提升。对此,教师在课程游戏化的践行与实施中可以通过如下策略展开。
        (一)引入科学游戏,增强探索能力
        幼儿时期,幼儿对自然、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对于人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了的现象都充满了新鲜感。所以,帮助幼儿认识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知识,并增强幼儿的探索能力和探索欲望是十分必要的。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科学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发现真知、体验真知。
        例如,为了帮助幼儿感知弹力、利用弹力,教师便可以通过组织科学小游戏的方式展开教学。

在游戏中,教师分别为幼儿提供弹簧、弹性小球、橡皮绳和小纸团,让幼儿在活动中以游戏的方式探索怎样才能让小纸团飞的更远。此时,幼儿在活动中将指团弹飞时,幼儿先通过橡皮绳弹开,不断拉长弹性绳的过程中,幼儿在潜意识中也就认识到弹性的大小与橡皮绳被拉长的长度是有关系的。随后,教师再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看谁能让弹性小球弹得更高。此时,幼儿不断加大拍球的力度,让小球的形变更明显,逐步挑战自我和同学,让小球不断弹高。此时,幼儿科学素养在游戏中得以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也在思维活跃、积极动手中得以增强。
        (二)组织扮演游戏,训练语言水平
        幼儿喜欢扮演游戏,乐于将自己看做不同的角色,并在不同的角色中表达自己,体验不同的情感,感受游戏的精彩。在角色扮演中,幼儿充当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其明显的特征,幼儿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塑造角色,获得了语言能力的训练。
        教师在语言课程中也可以通过组织扮演游戏的方式展开教学。比如引导幼儿学习《小红帽》这一童话故事,就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来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先组织幼儿进行绘本阅读,帮助幼儿认识小红帽和其他人物的形象,了解小红帽的经历。随后,引导幼儿自主选定所要扮演的角色,让幼儿结合故事梗概、模拟情境并将这一故事演绎出来。在这一游戏中,幼儿扮演的不同角色让幼儿有极强的代入感,参与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对话成为了幼儿表达情感、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工具。幼儿在对话中获得语言能力的不断提升,并且伴随着丰富情感和正义感的生成。
        (三)构建区域游戏,增强思维水平
        幼儿教育中,区域活动是训练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活动。为给区域活动增加趣味性和新颖性,教师也可以将区域活动以游戏化的教学方式演绎出来,让幼儿饶有兴趣地参与,以训练幼儿思维的敏锐性。
        例如,教师可以在积木区域中为每一位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积木,让幼儿应用积木搭建房子,并且看谁搭建的房子又高、又稳固。在此游戏中,幼儿在“高”和“稳固”之间寻求平衡,在探索中摸索出让底座变扎实以增强稳定性、让房子中间镂空以节省用料的规律。此时,幼儿在游戏中也就不自觉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思维训练,且动手能力在此过程中得以训练。同时,伴随着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幼儿的空间想象能力得以培养。
         四、结论
        课程游戏化是顺应了幼儿的认知方式,是对幼儿喜好的顺从,也是人本化教学的重要体现。在课程游戏化之下,幼儿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学习兴趣、语言能力、交往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得以提升。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科学探索游戏、角色扮演游戏而构建区域游戏等方式开展教学,让丰富的游戏走进幼儿课程、走进幼儿的视野,让幼儿从游戏中体验快乐、获得成长。
       
         参考文献
[1]范敏霞.幼儿课程游戏化的积极价值及实现路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5):213.
[2]施永红.幼儿课程游戏化的实施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9(04):138.
[3]杨莉.基于发展理论 建构游戏化幼儿课程[J].名师在线,2018(35):46-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