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7/2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8期   作者:邓芬
[导读] 掌握基础的文言知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文本,理解文章意思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基础的文言知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文本,理解文章意思。
        2、进行文本赏析,学习文本的表现手法,体会三峡之美。
        3、通过文本学习,体会三峡景色之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进行文本赏析,体会三峡之美。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指导法、知识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感受三峡,引出文本
        师: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有很多的山河美景,它们是自然造化的神奇恩赐,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孕育华夏文明的长江在历史洪流的代代传承中奔流不息,其中的三峡之美更是让许多人为之陶醉,素有“山水画廊”的美誉,现在我们一起领略一下。
(播放有关三峡介绍的视频或者图片)
        师: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三峡的雄奇壮美,其实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被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用优美的文字给描绘出来了。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前人的脚步,来学习一下文言文《三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进行课文的自由朗读活动,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屏幕显示重点字词的读音)
        师:文言文的朗读并不仅仅是读音的问题,合理的停顿、适合的语气语调都是标准朗读的基本要求,下面我们一起尝试一下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和学生点读结合,进行点评和指导,感情到位,读好节奏,比如在水流湍急的时候要读出紧迫的气势,在春冬的描写中要读出清幽之气,在秋景之处要注意节奏的缓慢,使凄美之气缓缓而出)
        师:文章不厌百回读,特别是文言之美更是在反复的咀嚼品味中深化认识的,当然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其中的精髓,接下来疏通字词句意,理解文章内容。
        生:借助文本注释,边读边进行文章的翻译活动。
        (屏幕显示重点语句的注释,教师从旁指导)
        (三)精读课文,品悟美感。
        作者笔下的三峡是很美的,美在语言,寥寥数语便把三峡的整体状态描绘出来,春夏秋冬的四季鲜明跃然纸上;美在构思,总写山,细写水,山环水绕娓娓道来;美在描写,动静结合的方法使意境和形象更加统一;美在情感,明朗欢快和凄婉哀伤都随四季变化而生。下面我们一起来品悟一下文章的美。
        (多媒体显示带有文字的三峡图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进行指导,领略三峡之美,揣摩文章之妙)
        师:三峡主要是围绕着山和水的景色描写展开的,通过文章阅读,同学们说一说文章是怎样进行构思的?
        生:先总写了山,后面分写了四季各异的水,最后以渔歌收尾,回味无穷。
        生:文章描写先大后小,先总后分,层次清晰分明。
        师:既然山是概括总写,水是重点细写,可不可以先水后山调换顺序,以山结尾?
        生:不可以,我们习惯就是山水的说法。
        生:在这里山是因,水是果,只有两岸高峻的山势才会有奔流江水形成峡这样独特的地貌,所以不能替换。
        师小结:同学们总结的都很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章的构思之妙,作者根据三峡山水的总体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层层铺展,使三峡的山水景色之美跃然纸上。
        师:那文章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四季顺序来写,不是能更一目了然吗?
        生:春夏秋冬是最直观的时间顺序,三峡在当时的作用最主要的就是交通运输的功能,夏天水位暴涨,一日千里是最神奇的地方,所以放在最初,而春冬相对静谧,自然景色突出,秋天凄婉的猿猴长啸和渔歌相互映衬,更留下无穷的意蕴让人回味。这样的顺序更容易记住三峡的不同季节特点。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赏析,文章一开始就概括了山的全貌,比如七百里写出了长度,其他的内容又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了山多和密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山陡和高的特点,后一句侧面写出了江面狭窄的特点,总体上就表现了山雄奇壮美的特点。


        生:夏天乘奔御风,一日千里,写出了水迅猛疾速的特点。
        生: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写出了水清幽明快的特点。
        生:秋天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突出了凄婉哀伤的感情基调。
        师:文章除了构思巧妙和能够抓住重点特征之外,还在于描写手法的合理运用和精准的语言组合能力,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分析一下。
        生: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正是对前面概括山地貌特点的进一步描述,可以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和前面的正面描写相得益彰。
        生: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静态的画面,后面“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则又是流动的水势,以静写动,以动衬静,使文本内容更有画面感。
        师小结:文章之美离不开这些描写手法的合理运用,使景物更加生动具体,调动人们的感受去想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师:其实文章在用词方面比较精准,不但绘形,还有描色,不但有声,还能传情。请同学们尝试分析一下。
        生:写秋冬水景的时候,“素”、“绿”这样的色彩词使画面感更加鲜明,“湍”、“悬”、“漱”更是写出了水的形状和气势,和“清荣峻茂”遥相呼应。在秋景的描绘中,重在以声传情,“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凄婉的感情基调。
        生:单就“素湍绿潭”四个字,素和绿是色彩,湍是动态,潭又为静景,水白如练,带来明亮轻快的感觉,倒影入潭,又写出了水的深沉宁静。
        师小结:文章美在生动传神,词语搭配相映成趣。所以,我们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要细细的揣摩和认真的品味,充分体会艺术的魅力。
        师:文章中在景物描写的过程中都表现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谈一谈你们的理解和感受?
        生:山是雄奇壮美,春天是疾速迅美,夏天是清荣秀美,秋天是萧瑟凄美。
        生:结尾渔歌内容承接秋之猿鸣,进一步渲染了萧瑟凄婉的环境氛围,从自然景色加入渔夫的视觉感受,使情感表达更加充分。从结构上也可以起到总结全文,升华中心的作用。
        师小结:文章是一篇写景散文,美在情景交融,以情写物,特别是最后由猿到人,渔歌结尾,将秋景之悲写到了极致,意蕴无穷。
        (五)拓展延伸,美丽三峡。
        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修建,这里的景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然景观更多的变成了人文景观。部分山被淹没,出现高峡出平湖的情况,水流量被调控,航运将会更加平稳,但是回清倒影和高猿长啸也会消失。
        (屏幕显示现在的三峡景色和相关文字介绍)
        总结:三峡虽然没有了原来的景色,但是却为我们的生活添加了更多的便利,三峡美的主题是永恒的,虽然美的方向不一样,但是永远是祖国山河中的璀璨明珠。
        五、课后练笔,巩固提升
        活动一:古往今来,描写长江和三峡的诗句有很多,请同学们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加深对长江三峡的认识程度。
        活动二:三峡的美体现在方方面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们可以继续去品味文章内容,从语言、布局结构等各种角度,去品味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长、多、陡、高;雄奇壮美
水:夏急猛;春冬清幽;秋凄婉
        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作品,描述了三峡雄伟秀丽的景色。除了学习基本的文言知识,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体会文章之美,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发现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或者改进之处。
        一、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来赏析作品
        语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和审美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借助文本内容,多角度多层次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感受自然之美,体会文本之美,实现语文综合素养水平的有效提高。
        二、课程设计可以进一步优化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朗读时间超过预期,以致在后面的赏析和拓展的时间安排上有些匆忙。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笔者将注意改进,使时间和内容安排更加科学合理,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他们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使课堂活动更集中高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