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空前变革,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程东红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形成历史性的交汇,新时代赋予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以新的意义,针对全球公众科学素质不平衡的问题,各国科普场馆应携手消除科学分享的壁垒,进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为此科普场馆的体系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笔者将针对科普场馆现存的问题对其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普场馆 场馆建设
科普场馆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另一类是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是指以科学技术为收藏、保护、研究、传播和陈列对象,免费面向公众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包括科技馆之类的综合性科技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天文馆、水族馆等[1]。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是在学校教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未成年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场所,其本身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以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为依托的校外教育,科普事业发展势态良好,专职科普工作者和注册科普志愿者逐年递增,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就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资源分散,重复设置
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是在学校教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未成年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场所,其本身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领域。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以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为依托的校外教育。数量庞大的校外教育活动机构虽然朝气蓬勃,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活动中心等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分别隶属共青团、妇联、教育局和科协系统等相关主管部门管理,受权属关系和运行机制的制约,各类机构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各自为政,不利于更好地服务广大青少年儿童,以及局限自身发展的局面。
建议:众多科普场馆资源基本处于各自为阵的分散状态,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和深入得研究开发,公众参与度较低。如能将全国各地所有校外活动机构统归一个部门管辖管理,积极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形成合力,更好地利用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服务大众,青少年校外教育事业必将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广大青少年儿童将为之更加受益。
二、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
现在,对于全国大、中城市而言,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的环境设施和资源配备相对较为完善,专业人员数量充裕,专业成果与绩效考核制度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和规模。但社区、农村县乡一级的基层青少年校外活动机构和场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大中城市的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的水平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级别机构的差距悬殊,资源分配不均;未形成延伸到社区、覆盖广大青少年的健全网络。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资金的匮乏。
建议:由于科普场馆建设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因此加大对科普场馆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对科普场馆的关注和重视,在全社会树立弘扬科学精神的风气,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场馆的建设和管理。
并给予捐赠者荣誉奖励,大力营造全社会积极捐赠公共科普场馆的社会氛围,采用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措施,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公益性科普事业的各项配套政策,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多主体投入、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并且从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允许和支持科普场馆利用自身资源进行适当的市场化运作。
三、人才队伍建设较为薄弱
科普场馆的专业人员队伍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与技能偏低,专业人才成长的机制不完善,而且人员结构不合理,对岗位职责和专业素质的要求不明确。反观日本科学未来馆,馆内人员学历都较高、而且专业对口,工作职责方面除讲解外,还参积极与展品开发、课题调研,而且日本科学未来馆馆内工作者由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充分调动了馆员的积极性,而且真正做到了人才流动。
建议:明确政府在场馆建设管理中的主体责任,重视人才培养。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科普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场馆规划设计和展览教育人才。与社会接轨,采取准入制和岗位职称评定。合格的一线工作人员不低于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等办法,保持队伍稳定,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鼓励企业将高新技术与产品以科普展品的形式在科普场馆展示。
四、创新度不够、针对性不强
我国科普场馆的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创新意识问题,且大多数专业素质不高而且对于当代科学教育理论和科技传播理论以及展览展品设计和教育活动开发的先进理念知之甚少。导致当前我国大部分科普停留在表层,阻碍了博物馆教育功能大范围的实现。此外,我国多数科普场馆仍然保持传统的展示设计思路,在开展科普活动时,对受众的情况了解不够具有针对性,老人,妇女,小孩的科普程度较低,且大多数场馆对其休闲娱乐功能的认识仍然不足,尚未充分采用“玩中学”的展览教育方式,而是一味的灌输知识,使受众失去参与的兴趣,而且极大的阻碍科普场馆的长远发展。
建议: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创新时代,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应是主要任务。教育区与展区的结合,强调主题化,时下已成为国际潮流,比如日本的某些科普馆展示主题:为公众“描绘21世纪的新梦想”;对展示和参观方法进行改进,如全息投影,裸眼3D,线上与线下都有可待开发空间;设立专题科技馆,针对不同板块进行设计,能源,医疗,虚拟现实,可以把专题展示透彻,又可增添特色个性。,根据不同板块的要求,职业的不同特点,以人为本,一定会受大众的欢迎。
结语科普场馆的建设只是第一步,要让其发挥作用,真正提升公民科学素养,还需要做到建设与运用共同发展,科技工作的目标不仅是出科技创新成果、科技人才,并且也应兼顾社会需求,满足受众激发其科学兴趣,从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充实和丰富我国科普资源建设。在加强科技馆运营管理,发挥场馆功能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科普场馆的吸引力,使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生能够主动与科技馆结缘,自觉接受科普知识、科技元素的熏陶。
参考文献:
[1]许晓霞.关于提升科普场馆吸引力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No.1132,30-31.
[2] 中国科协2017年度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cast.org.cn/art/2018/7/1/art_97_317.html,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