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宜尽早开展,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写作教学来说,不仅教学目标与其他年级不同,而且教师还需要克服诸多难点——比如学生的识字量问题、生活积累问题、创作情感问题、思维能力问题等等——因而,小学低年级作文的教学策略,应与其他年级的有所区别。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有人认为,小学生学习写作,应在其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之后再开始。其实不然,如果写作的教学开展得太晚,会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出现失衡性短板,特别是思维和表达能力上,会制约其语文的学习成长。因而,我们主张,作文的教学应宜早不宜迟,在小学低年级即应开始。但是,教师需要注意,小学低年级的作文教学说是作文,其实学生很难完整成文,其作文的教学目标上,是与中、高年级有区别的。这个阶段作文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启蒙,即夯实识字写字基础、引导规范运用词语、提高语言运用逻辑性以及创作的主动意愿。再加上,低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面临学生识字量少、生活积累不足、创作意愿不强、思维能力较低等问题——因而,在作文教学策略上,无论从目标还是从学情考虑,都应区别于其他年级。
一、尊重童心重在兴趣
低学段作文教学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敢于写作、乐于写作的思想情感。如果没有这个情感态度,将来其写作素养的发展就会很被动。所以,作文启蒙的教学,不应过度追求学生写作的质量和水平,而应以释放学生的天性、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为第一要务。
第一,在作文教学的选材上,教师不应过多给学生命题。而是充分利用这个年龄学生心灵自由、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让他们依据自己的内心“天马行空”地去创作。可以允许他们见什么写什么、喜欢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而不必太多受价值观、理念、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束缚。在这个阶段,我们没有必要强调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些素养的培养另有他径)。比如,“一只马蜂咬了爸爸的鼻子,又红又肿,太好笑了”——我们没必要指责孩子没有同情心,要理解这种童趣。
第二,在方法形式上。不要求学生写完整文章(超出其创作能力范围,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而以短句、小段落为主。此外,就是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多组织些比赛、展示、交流活动,以活跃的、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训练。
二、夯实字词句基本功
我们说,低年级作文是打基础阶段,除了上面说的心理基础,另一个就是语言使用基本功。在低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还不必去着力培养学生的修辞、章法、创新、立意,而应将重心放在字、词、句的规范和熟练使用上。
比如近义词、易混词的短句训练。
如“帮助、帮忙、互助”这一组词,让学生放在一起进行造句练习,通过对比训练,使他们把握这三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帮助别人”不能写成“帮忙别人”,而要写成“请别人帮忙”;“团结互助”不能写成“团结帮助”——把词语的应用结组对照进行训练,比之单独、分散的练习效果要好很多。
比如各种基本句型,要带领学生多练习。不仅要次数多,而且要让学生“一题多解”、一型多练。如“……很……,也很……”,学生写一句“小强很勤劳,也很爱干净”还不够,要再让学生开动脑筋多写几句,比一比看谁写得多。如“小羊很善良,也很谦虚”、“爸爸很高,也很胖”……通过这种句型反复创作的练习,使学生牢固、熟练地掌握用法。其他的,“既……,又……”“因为……,所以……”等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夯实。
三、画画与作文相结合
脑学科的研究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很低的发育水平,其学习、认知主要是以形象思维、直观思维来未完成。另一方面,低年级小学生的识字量不多,有时候想表达的东西多的时候,就没有能力用文字完整表达出来。基于以上两点,在低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直观化的训练策略。将画画和作文结合起来,既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又使学习训练的过程变得形象有趣。比如,周末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快乐的星期天”为题的作文任务,就可以让学生模仿漫画、连环画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如,某学生和爸爸、妈妈去了公园。他把公园中游玩的几个场景先画到纸上,然后在每个场景画的下面用文字注明:“我和爸爸坐过山车,妈妈在下面拍了很多照片。”“我们一家去划船,我从水里捞了一条小鱼”……这样的作文方法,其实就是将学生们习惯的看图写话训练转到了他们真实的生活场景当中,让他们画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生活。既符合这个学段学生的语言水平,又符合他们的思维习惯,还能满足其充分表达的需求。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语文素养均衡发展的需要,作文教学应在低年级即尽早组织开展。而考虑到低年级小学生语文素养水平、心智特征以及写作启蒙教育的目标,这个学段的作文教学策略应与其他学段有所区别,重点应放在培养创作兴趣、夯实字词句基本功上,并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淑华.试论如何优化小学低年级语文写作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6(11):98-98.
[2]邓小林.浅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J].南北桥,2015(07):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