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地现状调研
店头古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阳古城西侧的风裕沟内,离市中心大约十五公里。店头古村在2010年入选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再次进入中国古村落的名单。店头村内窑洞都是风裕沟内的河砲石垒砌而成,整个古石碹窑洞群层层相叠洞洞相连,从目前的建筑形式以及内部布局分析,店头古村在历史上曾作为军事要地出现,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古晋阳城的毁坏,最后才慢慢演化成通商以及居住的村庄。村落整体面积有4万多平方米,南北长度为七十多米,东西宽度为六百多米,村落内部历史建筑遗产丰富,气势宏伟,景色壮观。
2.店头古村周边环境及现存问题
2011年由山西文物局对其保护区划进行限定,东面划定至太山龙泉寺,北面划定至蒙山,西面划定至店头坟上,南面划定至龙山。建设控制地带面积约四万平方米,东距文昌阁497米,西距真武庙564米,南沿山形划定,龙山高程974米处,北沿山形划定,蒙山高程1001米处,其范围内含有上述存留建筑、原有农田、果林及自然植被等。风貌协调区划定面积约350万平方米,东距文昌阁1569米,西距真武庙799米,南沿山形划定,龙山高程958.3米处,北沿山形划定,蒙山高程1084.4米处。店头古村周边环境含有80年代存留建筑、原有农田、果林及自然植被,周边环境无序、自然生长、杂草丛生、道路及建筑破旧,急需重新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店头村原有居民已全部迁出,又或在古村旁另砌新宅,其中古村东侧存留建筑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有村民砌筑民宅,共有院落32处,多为砖混结构,建筑形式单一、布局零散,与古村落古朴的建筑风格不符,为本次环境整治重点对象。
3.店头古村周边环境整体规划
3.1店头古村周边环境整体规划对认知意象的运用
根据凯文·林奇提出 “城市印象”理论,将人类认知意象归纳为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地标。因此在店头古村周边环境整体规划中首先进行逻辑处理,设置“点”、“线”、“面”三种形式对以上理论进行诠释。
(1)“点”即节点和地标,在店头古村周边环境中分别设置了四处大的景观节点:①游客服务中心入口节点、②村前入口节点、③景观农田观赏节点、④游客服务区休憩广场节点,不同的节点设置承担着不同的功能需求,同时对体验者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如游客服务中心入口节点是游客对店头古村及周边环境的第一印象,因此既要反应店头古村古色古香的文化底蕴又要体现现代化新农村与时俱进的新风貌,所以大量运用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结合现代建筑设计手法对其进行处理。
除此之外还设置了五处小的节点以增加其可读性和多样性。如屋顶观景平台、小院内葡萄架下、道巷交叉口等等。
图4 店头村流线分析图图5 店头村原有街巷肌理织布
(2)“线”即路径、街巷、绿带,在店头古村周边环境中设置了一条自西向东的水带,现正在进行治理中,在主入口西部设置两条主要道路:一条为南面紧邻景观农田通往古村落的主干道,与古村落原有道路衔接一直通向村落西部尽头。另外一条为北面贯穿游客服务区的购物休闲干道,在两条主干道旁并设置景观绿化带以增加层次感,在主入口东部设置一条通往别墅区的羊肠小道,站在道路上放眼南望是一片葱葱郁郁的果园。
(3)“面”即功能组团,在店头古村周边环境设计中根据功能需求共设置八个区域,分别为游客服务区、游客休息区、非物质遗产展示区、农家乐体验区、购物区、住宿区、景观农田及停车区。由于入口处一条主干道直接通向店头古村进行参观,因此在沿途尽量采用内聚形式,通过流线组织对各个功能区域进行合理安排,使得古村落文化能够充分的展示。
3.2店头古村落周边环境规划对视觉规律的运用
店头古村整体最高点到最低点的高差为32m,根据外部空间视觉理论的规律进行计算,将店头古村周边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四个序列:第一序列为0m--64m,及从店头古村入口向外扩展64米属于古村落的最佳观赏区,在此范围游客能够清晰观测到的是店头古村建筑的细节,包括材质、纹理等,因此在此区域内应严禁新建建筑,只做低矮景观绿化,原有建筑中与历史建筑风貌不符的应进行拆除或改造,这与相关保护规划的规定也是相符的。
从上图的视觉规律分析中可以得出,在距离店头古村64m--96m之间的范围内,对于观赏店头古村来说,是最佳的全界面区域,称之为第二序列,人的注意力是建筑的全景,包括建筑体量、风格、特征,在该区域内应当相应的控制建筑的建设,对遮挡观赏视线的建筑适当予以拆除或改造,充分展示和烘托店头古村,在此区域主要设置开放空间和景观小品。
而在第三序列中即距离店头古村96m--160m之间的范围内,处于全景观赏区。该区域可以观赏建筑及周边环境的全景,结果是得到一个整体环境印象,属于建设控制地带,因此在该区域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对店头古村中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展示。
当超出160m的范围,在160m--320m为第四序列,这一区域已经无法看清店头村,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互为背景来欣赏,这一区域的建筑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自由发挥来与文物本体发生互动。可以运用现代建筑语汇来重新诠释店头古村传统文化。
为了形成连续的观赏流线,共设置大道入口、游客服务区入口广场、景观农田西部、店头古村入口广场四处观赏点,通过这一系列最佳观赏点来组成动态观赏流线,来控制店头古村及周边环境的远景、中景和近景各要素。在大道入口处就开始处理视线通廊,
大道入口西侧为一片宽阔的水域对店头古村的观赏没有影响,形成良好的视线通廊,该位置处于第三序列与第四序列的交汇处,是观赏店头古村及周边环境整体面貌的最佳位置,且其水平视角也控制在15度范围内,是体验者最舒适的观察角度。游客服务区入口广场亦处第三序列,较之前一观赏点不同在于体验者可以长时间驻足观赏,通过道路及辅以两旁的树木在主入口广场设置视线通廊。景观农田西部观赏点处于第二序列与第三序列的交汇处,为店头古村的中景最佳观赏位置,通过对原有建筑拆除和改造以及对不同高程上树木植被的处理形成视线通廊。最后一个古村入口广场为近景观赏点,至此形成完整的视觉观赏流线。
3.3店头古村周边环境规划对场效应的运用
由于店头古村东侧一公里处有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山龙泉寺,因此就店头古村周边环境的场效应分析基于店头古村和龙泉寺两者之间的共同考量,最终得出大量新建及改建建筑基本处于店头古村的均衡场区、弱场区,该区域能够与店头古村发生关系。在建筑形态处理上,由于店头古村依山而建总高差36m,而新建建筑处于均衡场
区、弱场区,因此在均衡场区的建筑全部都控制在层高一层,且只进行改建,在材料上使用比店头村河砲石尺寸小2-4cm的石材,在色彩上采用比店头村的深灰色较淡的暗灰色;而在弱场区的建筑大部分控制在一层,局部两层,部分加建,在材料上使用比店头村河砲石尺寸小5-7cm的石材,在色彩上采用比均衡场区的暗灰色更淡的浅灰色,通过对视觉效果上的处理加强体验者对不同场区的感受度。同时上述两区域又处于龙泉寺的虚场区,最大限度地降低对龙泉寺的干扰度。
4.小结
通过对店头古村周边建筑环境设计实践进行阐述,从店头古村及周边环境现状入手,对基地现状、周边环境资源及店头村周边环境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建议,通过研究确定其设计理念为生态性、服务性、展示性、传承性,运用归纳总结的整体规划设计手法对店头古村周边环境进行织补,以期让更多的古村落及其周边环境能够展示其魅力,并适应现代工业社会,让其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