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杨志波
[导读]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

         摘要: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备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进行思考。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如人意。基于此,本文围绕着现行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学改革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问题;改革实践
         1、宏观经济学教学问题所在
         1.1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曾经有学者指出,当前的宏观经济学对于一般化均衡模型模拟及构建有着十分严重的依赖性,这就导致在其理论研究中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度不足,最为显著的表现之一就是忽视金融因素。也正是因为在理论研究方面的问题,导致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几乎没有涉及金融系统的详细介绍。即便是在其中提及到了金融市场,但也是局限在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上,并且在储蓄-投资恒等式、流动性偏好以及货币供给方程中的利率都是完全相同的,换言之,都是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设定的。但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还是在其他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一利率的单一化假设的合理与否是值得商榷的。同时,从金融危机的爆发中也不难看出,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借款和贷款之间的利率往往是不相同的,与此同时,在现行宏观经济学教材中对于金融危机之后产生的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却很少涉及,导致当前教学内容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程度不高。
         1.2教学方法单一化严重
         纵观当前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方式,依旧是以教师课前备课、课堂理论知识传输为主、课后进行疑问解答的方式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获取宏观经济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并在整个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的理论传授时间占据了绝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导致学生在知识的讨论与交流上的时间被大幅度压缩,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继而拉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这对于学生探索、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学的进度完全由教师所掌控,学生无法有效的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遭到削弱。
         1.3忽视实践教学
         宏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带有强烈实践性的学科,并且其中涉及的理论知识是通过高度压缩及概括现实经济活动及现象而来的,换言之,理论知识带有浓厚的现实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由于宏观经济学教学涉及了太多的理论知识,教师为了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偏向于理论化,但由于其中部分理论较为抽象且理解颇为困难,使得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撑,导致部分学生对其理解依旧是云里雾里。


         2、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方式
         2.1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丰富
         纵观国内现行的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体系,特别是在国民经济的核算和国民收入决定这一理论上,依旧使用的是美国数据及案例,这无疑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国内在这方面研究上的滞后。较之美国,我国资源及制度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美国案例不但无法让学生感同身受的理解知识,反而会质疑理论的正确性。为此,需要对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做出进一步的丰富,除了教材方面需要使用最新版的之外,还需要使用最新的相关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填充。同时,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完善的基础上,我国的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方式真正做到了与世界接轨,并且也出现诸如新供给经济学等在内的用来解释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理论,这些理论今后宏观经济学中必须具备的内容。在今后的发展中,还需要在始终遵循原创、本土及科学三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
         2.2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宏观经济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需要让学生学会如同经济学家一般的思考,而传统的理论传输教学模式是显然达不到这一目标的,为此,可以考虑使用如下的几种教学方式:第一,讨论式教学模式。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学态度及学习水平的前提下,在课前为学生留下一个与下堂课知识有关的问题。在合理划分小组的基础上,组内成员通过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及分享自己的观点,随后教师通过点评及补充,全面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引导学生理性的批判及反思现实经济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第二,仿真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就是借助经济实验验证的方式,将真实的经济环境和经济代理人的行为特征作为基础,使用程序模型的方式展示经济系统,并在计算机辅助计算的帮助下,得到最终的经济结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亲手实行修正仿真结果差异等行为,借此来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理解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实践教学的强化
         宏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带有强烈实践性的学科,为此,教师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除了在撰写学业论文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亲身展开实践研究之外,还可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全面结合开展实践教学。其中的走出去,就是定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统计局等宏观经济运行十分密切的政府部门及各行业企业中进行参观学习,并通过校企合作力度的增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使得学生得以真正参与到宏观经济的实践中。而引进来,就是定期邀请有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及企业内精通宏观经济学分析的人才,到校进行讲座。
         3、总结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的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在其教学中,却是在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为此,只有在丰富教学内容及转变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来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周火.地方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7):383-384.
         [2]马永军,张志武.新文科背景下智慧教学模式探索——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4):81-82.
         [3]刘宾. 高校人才培养与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N]. 山西经济日报,2019-12-05(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