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矿床地质控矿规律及若干找矿方向

发表时间:2020/7/2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王忠彬
[导读] 通过以往的研究和文献资料,本文对于银矿说处的地层和地理构造还有周边岩石的特点对于我国的银矿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

         摘要:通过以往的研究和文献资料,本文对于银矿说处的地层和地理构造还有周边岩石的特点对于我国的银矿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于我国银矿的的相关找矿前景和未来的找矿方向进行了分析,以便于我国后续对于银矿勘测和开采进行相关研究。在后续工作中需要重点对于含有荧石矿区和火山岩地区的银矿进行重点勘测,并且在寻找银矿的研究下增加其他矿种的勘测。
         关键词:银矿;大型矿床;控矿规律;矿床类型;找矿方向
         1 控矿特点和规律
         地层对银成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作为赋矿围岩和矿源层两方面。不同岩性的围岩对银矿体的类型、定位、展布和形态也有影响,例如当围岩为渗透性差的砂砾岩、致密的厚层状石英岩等地质体,构造裂隙不发育时,可成为矿液的封闭层,使上升的热流体不易逸散,有利于矿液在岩体顶部及近接触带围岩中富集;当围岩含银较高夹有沉积黄铁矿、菱铁矿层时,经热液叠加改造可形成似层状含银含铜黄铁矿体或含银含铜磁铁矿体等;当围岩为碳酸盐岩石时,岩体内部形成斑岩型含银矿床的同时,岩体与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斑岩-接触交代复合型铜钼含银矿床,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丰山洞、武山、城门山等大中型斑岩-接触交代-层间交代的复合型铜硫铁含银矿床;当顶板围岩为泥岩,泥质和硅质岩、凝灰岩等密封性好,围岩中又有碳酸盐岩存在时则形成斑岩型矿化与接触交代型矿化同体共存的矿床。
         2 控矿特点和规律
         2.1 古老地块边缘裂陷槽和增生带控矿
         我国的银矿分布总体而言离不开固定的几个板块周边,从地区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银矿储备要对于西部地区。几个大型银矿通常围绕着华北地块、杨子地块以及塔里木、华夏等地块区域。这些区域在远古时期为地壳活动频繁区域,在该地区的地城勘测中通常有裂隙或者凹陷增生的特点。在地层凹陷的地区通常因为板块变动存积了大量的熔岩和火山碎屑,因此在该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掺杂了银、铜、铅锌等硫化物的矿床。
         2.2 陆相断陷盆地控矿
         银矿多围绕盆地外围分布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全国各地红盆中,已有银矿报道的有湖北当阳铜家湾与铜铅锌共生的独立小型银矿、新疆且末县嘎其哥洛德第三系砂砾岩中的中型共生铜银矿、青海囊谦解嘎小型独立砂岩型银铜矿。此外在湘南车江、湘西麻源等地砂岩铜矿中也伴生银。贵州也有高含银铜矿。事实表明,沉积盆地具有很好的聚银能力和成银潜力;盆地加构造,尤其是盆地中深大断裂发育和不同方向的断裂汇聚的地区更加值得重视。总之我国中新生代的盆地成矿作用很重要,除已知的能源和膏盐矿产外,有色金属和贵金属也很可观,极具找矿前景。
         3岩浆岩控矿特点和规律
         3.1海相火山岩控矿
         海相火山岩类型的银矿在控矿条件下通常有一下几点特征:
(1)周边围岩通常为石英岩和板岩等岩层构造。矿体通常位于凝灰岩和凝灰质片岩中。
(2)当接触界面为基性火山岩和石英凝灰岩共同控矿时,银矿通常位于凝灰岩一侧。
(3)当接触带为基性火山岩和石英云母岩共同控矿时候,银矿通常为中间接触带的岩石中。
(4)当接触带为铁锰岩和蛇绿岩共同控矿时候,银矿通常在接触带中间的凝灰岩和铁锰岩中。
通过上述控矿条件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海相火山岩银矿中通常位于接触带的过渡带或者化学性质相对活泼的岩体一侧。并且整个银矿呈现层状或者透镜状形态,并且整体银矿通常属于较大规模。


         3.2陆相火山岩控矿
         通常可以形成银矿的火山岩大多为凝灰岩或者集块岩等性质的火山熔岩,并且银矿多发现于火山岩和沉积岩的交接地带。分析周边岩石成分可以发现,银矿周边的岩石通常为碎屑岩、熔岩、泥质岩、凝灰岩、碳酸盐的混合岩层。我们总结陆相火山岩的控矿特点可以做出一下总结:
(1)矿体通常有着金银共生的现象,并且整体呈现金上银下垂直分布的形态。
(2)部分情况下统一矿床内不一定同时含有金银矿床,但是在统一矿带中可以发现金银共生的情况。
(3)当存在金银矿床共生的条件时,通常周边没有熔岩或者熔岩含量较少,矿床周边通常为凝灰岩和碎屑质岩。
(4)在周边围岩蚀变分析中那个,周边岩体通常具有钾化的特点,并且周边矿石常见为长石、云母等。
(5)陆相火山岩银矿通常整体延深较浅,但个别矿床有例外的情况。因此还应该根据实际地理条件进行分析。
(6)由于远古时期火山口的喷发活动,个别矿床周边地理构造为环形或放射性形态。
(7)金银矿床在地质时代上所处的地层年限根据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别,根据现有数据分析,东部地区陆相火山岩系在地质时代为中生代,西部地区则大多出现于石炭纪。
         3.3 侵入岩控矿
         侵入岩类银矿床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岩浆熔离型银矿。主要为甘肃地区的银铜矿床;
         ②海相火山气液型银矿。主要为新疆地区和四川地区的银矿;
         ③陆相潜火山气液型。常见于江西地区的超大型含银多金属矿;
         ④接触交代型。常见于南岭地区的铅锌多金属矿和钨铅锌多金属矿。
         4 银矿的找矿前景和方向
         结合当前的开采资料和现有的大型银矿进行分析,当前大部分的大型银矿通常都是由小型银矿不断开采发掘过程中形成的。在进行中小型银矿的开采挖掘中通过不断的深度开采,提升矿床的开采程度,最终成为超大型银矿矿床。但是叶有个别例外的情况。如澳大利亚某处银矿在发掘初期就全部展露出来,但是这一类型较少,只能看作是个例,因此对于银矿的开采挖掘还是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通过上文论述,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做出一下推论:在寻找银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于现有的贵金属矿和多金属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勘测,查看是否有大型银矿没有被发觉到。同时要完善相关的地质勘测技术,如地球化学研究,地质测绘,和想相关地质工程等领域。通过上述思路进行大型银矿的开采勘测工作,可以帮助我们在银矿的勘测过程中节省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为银矿勘测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锡-银多金属成矿系统的基本特征、研究进展与展望[J].李真真,秦克章,赵俊兴,李光明,苏仕强.岩石学报.2019(07)
         [2]内蒙古巴林左旗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及其矿床成因制约[J].江彪,武广,陈毓川,张通,刘文元,张彤,李雪娇.地质学报.2018(04)
         [3]大兴安岭南段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特征[J].刘瑞麟,武广,陈公正,李铁刚,江彪,武利文,章培春,张彤,陈毓川.矿床地质.2018(02)
         [4]皖南宁国竹溪岭大型钨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J].徐生发,孔志岗,张宁,许红兵,金修勇,闫盼盼.资源环境与工程.2018(01)
         [5]中国锰银伴生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J].梁厚鹏,付勇,徐志刚,葛枝华,魏帅超.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7(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