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与此同时也加速了环境的恶化,国家开始逐渐重视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及生态建设的关注。林场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担了为国家社会提供木材的重要责任,而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很多林场在进行改革的实践中并没有处理好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浅谈当前我国林场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联性。
【关键词】林场改革;生态建设;关联
当前,我国的林场改革已经进入了比较关键的阶段,坚持以生态优先的原则对改革措施展开设计与安排,确定改革的发展方向,并以市场经济与企业经营方式运作为基础,紧密联系国家长远发展利益与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构建事关国家社会发展的百年大计。
1.林场建设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1.1加强林场建设就是加强生态建设
在党的报告中就做出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发展长远大计”的重要指示,尤其是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林业是生态建设的基础与主体,森林更是生态建设不可或缺的物质,从字面层义上看,林业建设实际上就是生态建设,所以加强林业建设,注重当前的林场改革,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的林场发展及改革工作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及持续性发展无疑对当前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林场的改革问题成为了当前生态建设的重要难题。早在我国林场改革初期,就发生了如改革成本耗资巨大,与当前财政编制不相符等情况,这种背景只能被迫将社会林业经营推向企业管理模式,但企业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组织,所以将林场尤其是国有林场推向企业,就是职能的改变,放在首位的转变为经济效益,这与生态建设的基本不相符,难以保证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所以说,林场的改革要慎重而行,需要将生态建设放在首位[2]。
1.2林场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分布在各地的国有林场有接近5000处,分布地点遍布了我国1600多个市县,森林面积覆盖接近了9亿亩,占据全国森林面积的30%左右。众所周知,林场是我国林业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的主要任务包括了森林资源的培育以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在林业建设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这些年以来,我国的国有林场一直坚持“营林为主,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经营方针,主要目标在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国家提供安全的木材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同时也致力于技术的创新与试验的优化,进一步推广植树造林的先进技术,并全方位保护林业生态文化和林业资源,不断促进我国生态和谐社会发展。
2.林场改革与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
2.1林场改革缺乏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稳步向前,国家社会对资源有着巨大的需求,而木材作为重要的建设资源,其提供大多都来自国有林场的供给。而如今受到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还有很多林场的内部管理层缺乏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全面深入认识,也没有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认识到林场的改革。另外,很多地区的林场已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在林场历史前期的管护中并没有制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与标准要求,在管护后期尽管国家地区的相关部门大力提倡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但还是存在内部管理调整缓慢,改革进度受限,涉及很多产权与资产管理内容无法跟上改革形势等问题,这主要由于缺乏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而造成[3]。
2.2林场保护措施不力,环境恶化严重
在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林场都是自收自支型事业单位或国企单位监管,而真正得到上级部门指示与指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力度非常小,再加上很多林场地域都在比较偏远的地区,本身效益不高,管理层为了确保林场在市场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收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于是加大了林业资源采伐的力度与范围,以提高木材出货量的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尽管很多林场都采取企业管理模式的方式,但实际的管理过程却受到上级部门直接的干预和影响,一旦这种影响的基础建立在提高地区经济效益上,那么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牺牲林场利益,过度砍伐,进行耕地拓宽建筑用地,恶性循环下都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2.3林场的生态建设环节薄弱
在林场的改革与生态建设的对接中,必须依靠林场科技为支撑,但从我国国有林场的结构来看,几乎没有专业的林业科研机构,有一些范围规模较大的国有林场尽管是设立了科技机构,但在改革的过程中真正对生态建设工作有促进作用的措施非常少,而且更多的是科研机构无法满足科研的支撑要求[4]。此外,尽管这些年伴随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对林场改革的重视,但还有很多管理者更注重经济效益,并将其凌驾于生态建设之上,导致真正能发挥改革作用的管理无效。另外,在于很多林场地理位置的偏远,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交通条件都有限,再加上从事护林工作的人员数量不多,当前的生态林保护压力很大。
3.林场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1林场管理体制的改革
我国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就将林场分为了商品经营性林场和公益性林场两种类型,除了少数的以商品经营为主,注重经济收益的林场以外,更多的林场都肩负了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的重任,成为公益事业单位,那么与此同时,维护林场过程中的很多资金都将由同级政府承担[5]。
但存在的问题在于很多林场的经费支出都没有真正纳入到当地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去,凸显的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了国家和政府在林业发展中的欠账表现,另外,由于改革需要更大的成本,如果仅仅依靠地方的财政来解决资金问题并不现实,这都需要国家增拨林业管理的费用。有一项数据显示[6],这两年来我国每年为林业事业发展的安排资金在1400亿元左右,这些资金只占据扶持三农的十分之一,还不符合国家生态建设发展的需求,如果国家将林业应用资金在三农扶持资金比例上调整三倍左右,就能基本解决我国林场改革以后存在的如财政编制等问题。其中涉及资金使用的有地方政府财政编制、林业事业经费核定、单位财政差额补贴、林业工作个人等等。林场的改革在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建设成为“生态建设优先,森林优质高效,资源持续经营,林区富裕和谐”的场景。
3.2林场机构设置的改革
在临场进行改革以后,其本身的公益性必须与生态建设为主,坚决地将生态建设放在第一位,进一步管护并发展森林资源,实现内部的合理科学分工与管理,确保人力资源的优化。当前的林场设置需要全面考虑到面临的现状,这就要求与不同林场当地的环境特点和具体条件相结合,改革的同时要杜绝在人员分配和经费利用方面的浪费,将经营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高或是没有现实性保留价值的林场就近纳入到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劲的林场中去,在此基础上做好同级政府人员编制的同步改革工作。目前拟定的林场改革数量为当前的45%左右,如果事先林场规模的扩大和森林面积的增加,那么就可以基本保证林场经营管护森林面积超过10000hm2。
4.林场发展正确处理改革与生态建设关系的措施
4.1林场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强生态建设
在林场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全面加强对生态文化理念的宣传力度,真正将生态建设观念融入到各地林场经营组织的各个成员精神思想中去,这样才能不断促进林场的发展,并为林场的经营和保护树立良好的生态形象。此外,林场主要的管理者必须在内部积极树立生态科学的政绩观念,全面废除过去传统的经济效益优先的经营管,摒弃粗放型采伐模式,以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和标准为主,根据林场经营的实际情况注重对砍伐技术的突破和砍伐方案的研究,不断进行技术方案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尽可能最大程度降低损耗。同时还要将林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将生态建设工作融入到企业绩效的考核管理中,全面提高内部组织人员对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并由此建立相应的生态管理机制。另外,还应设立与林场发展相符的建设标准与发展措施,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确保林场在改革的同时对生态建设的推进行为做到有法可依。
4.2林场改革的同时要积极促进环境保护
首先,林场的生态保护工作要在改革的同时同步进行,这就必须寻求到政府方面的支持与帮扶,并将生态文明建设观纳入到林场改革的措施制定中,同时也将建设费用纳入到财政预算中。其次,各地区林场工作人员的生存状况也应该得到全面的保障,并将这种福利紧密联系工作人员生态建设观的树立上。林场要将原有的粗放型加工方式向高附加值精加工方式转移,不断丰富产品的种类,提高对木材使用的效率,并以多元化的渠道来提高林场工作人员的发展水平。再者,林场的改革还要做好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合作与协商工作,要将林场的保护工作划入生态建设规划中去,尤其是一些环境较为脆弱的生态重点地区,更要坚持退耕还林的做法,真正保护林场的生态资源与环境,实现生态建设的目标。
4.3林场改革过程中要加大对生态建设的重视
在进行林场的改革时,林场的科研工作必须作为重要的组成内容,相关领导者要加大对林业科研技术方面的研究,积极支持与林业技术发展有关的科研项目。考虑到一些林场自身条件的受限,还可以拓宽渠道,加大与当地各大院校的合作,全面提高生态林应用技术的开发与研制,加大林场科技生产比重。此外,林场在改革的同时也要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推进,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保证改革的时效性,并紧密结合环境监测保护,保障生态林得以科学合理种植[7]。相关领导人还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观的树立,准确把握林场经济效益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认清生态林建设长期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渐加大规模,提高社会效益。另外,还应确保在生态林建设与保护过程中得到足够的人力财力支持,在持续发展下,不断选入高素质高水平的林业人员加入到保护生态林的工作中,并在得到一定效益发展的基础上从中提取一部分资金来加大对专项经费的投入,更进一步实现林场生态建设目标。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场必须正确处理好在改革转型阶段与生态建设工作之间的关系,相关管理者与工作人员都要认识到生态建设在当前全局观中的重要性,也要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复杂性与长远性,那么在推动林场改革时就应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加大对地区性森林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转变发展思路,紧密结合林场的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真正将我国建设成为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大国。
【参考文献】
[1]肖华美.初探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J].林业产业,2016,11(12):28.
[2]郑小贤,陈世清.国有林场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13-16.
[3]冯随起.公益型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现状及培育策略的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15,29(11):44.
[4]许勤.发展国有林场应当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国家战略——美国共有林管理对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启示[J].林业经济,2013,11(7):6-9.
[5]谭建平.浅析国有林场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J].理论研究,2014,12(2):100-101.
[6]吴振新.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J].改革之窗,2013,11(8):10-12.
[7]诸利明.关于国有林场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J].绿色财会,2012,11(6):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