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绿豆病虫害是造成绿豆减产、品质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该文介绍了绿豆常见病虫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以为绿豆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绿豆;病虫害;防治技术
绿豆是豆科菜豆族豇豆属植物中的1个栽培种。是主要小杂粮作物之一。绿豆适应性广,耐旱,生育期短,适播种期长。绿豆是药食同源作物,其膳食纤维、生物碱和黄酮类化合物等可促进人体生理代谢活动,具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脂、清热解毒的保健作用。
绿豆的病虫害防治是保证绿豆优质、高产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针对绿豆的常见病虫害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一、常见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绿豆常见病害有叶斑病、白粉病和锈病等。
1.1 叶斑病 尾孢菌叶斑病是绿豆重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导致叶片枯萎和脱落,发病后期可至植株早衰,在绿豆生育期内均可发生,一些地方在绿豆开花、结荚期较容易发生。
1.1.1 症状 感染后的绿豆植株,叶片产生水渍状小病斑,逐渐扩大,形成中央灰白色、边缘红褐色、周围有褪绿的黄色晕圈的病斑。病情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导致叶片干枯。
1.1.2 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种子或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菌丝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病害发生条件需要高温、高湿,每年的7—8月份,雨量较大,绿豆处于开花、结荚期,是病害的高发期。
1.1.3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播无病种子,播种时减少种植密度和加宽行距,可以降低田间湿度,收获后进行深耕,实行轮作,可有效减少和防治叶斑病危害。(2)药剂防治:播种后30d用25%丙环唑乳油500~600倍,可以预防叶斑病。发病初期喷洒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进行防治,以减少病毒传播;还可喷洒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d喷洒1次,一般喷洒2~3次。
1.2 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发生在植株开花后,病菌丝体常覆盖叶面大部分绿色组织,影响光合作用。冷凉、干燥的气候条件利于病害流行,如果在苗期感染,可造成绝产。
1.2.1 症状 病菌先感染叶片,再侵茎、豆荚和花序。感染初期,被侵部位有轻微绿点状病斑,而后逐渐扩大形成大小不一的白色粉斑。病害后期,可使感染部位组织变为褐色或紫色。
1.2.2 发病规律 病原菌在病株或杂草作物上越冬,次年在适宜条件下,通过气流传播绿豆植株上。在潮湿、多雨或田间积水、植株生长茂密的情况下易发病。
1.2.3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秋季深耕,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2)药剂防治:病害发生初期喷施40%氟硅唑乳油5000~8000溶液、25%粉锈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等。
1.3 锈病 锈病是绿豆各种植区一种常见病害,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发病重的,致叶片早期脱落。
1.3.1 症状 染病的叶片,在叶面上呈疱状突起,随着逐渐扩大,形成孢子堆。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粉状、黄锈色孢子。当病害发生严重时,孢子堆合并成群,并覆盖了叶面大部分面积。锈病可破坏植株的光合作用,至叶片枯萎脱落。
1.3.2 发病规律 冬孢子寄宿病叶残体越冬,适宜条件下萌发,随风传播,侵染叶片。在7—8月是锈病的流行期,锈病适宜温度20℃~26℃,相对湿度大于90%。
1.3.3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避免与豆科轮作。降低种植密度,加强田间管理,清沟排渍。
(2)药剂防治:在病害初期喷施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65%代森锌400倍液或50%百菌清500倍液,间隔7~10d,连续2~3次。
二、 绿豆常见虫害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
绿豆主虫害有蚜虫、红蜘蛛、绿豆象等。
2.1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属半翅目蚜科,是农作物较普遍的害虫之一,又是传染病毒的媒介。蚜虫一般体长1.5~4.9mm,多数约2mm,繁殖力很强,1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蚜虫不仅阻碍植物生长,形成蟲瘿,传布病毒,而且造成花、叶、芽畸形。
2.1.2 症状 蚜虫一般在绿豆的嫩茎、幼芽、顶端心叶和嫩叶的叶背群聚吸食枝液。绿豆受害后,叶片卷缩,植株矮小,影响开花结实。
2.1.3 发生规律 雌蚜虫产卵,在杂草上以卵越冬。次年气温高于25℃,相对湿度达60%~80%时病害发生严重。
2.1.4 防治方法 在早晨或傍晚喷洒2.5%敌百虫粉、2%的杀螟松或25%的亚胺硫磷;或喷40%乐果乳剂1000~1500倍液、50%马拉硫磷1000倍液、25%的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连续2~3次。
2.2 红蜘蛛 红蜘蛛学名朱砂叶螨,蛛形纲,属真螨目,叶螨科。红蜘蛛在中国分布较广,是一种较常见的害虫。
2.2.1 症状 红蜘蛛主要吸食叶片背面汁液。有向上爬的习性。先为害下部叶片,而后向上蔓延。受害后的叶片呈现黄白色斑点,病害严重时叶片变黄干枯脱落,缩短结果期,影响产量。
2.2.2 发生规律 红蜘蛛1年发生10~20代,雌虫在田间土块下或杂草根部越冬,来年3月开始活动并取食繁殖。红蜘蛛最适宜温度为29℃~31℃、相对湿度35%~55%。一般在7月,种群达到高蜂期;8月中、下旬以后,种群密度维持在1个较低的水平上,不再造成危害。
2.2.3 防治方法 药物防治可用20%螨克1000倍液、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液1000倍液,连续喷洒2~3天。
2.3 绿豆象 绿豆象为鞘翅目,豆象科,体长2~3.5mm,宽1.3~2mm,卵圆形,深褐色,世界各国均有发生。绿豆象是绿豆生产和贮藏期间的重要害虫,以仓库内为害为主。
2.3.1 症状 绿豆象以幼虫潜伏在豆粒内部蛀食种子为害,或在仓库的绿豆中反复产卵繁殖,被害豆粒虫蛀率动辄达30%~60%,造成千粒重、营养价值和发芽率严重降低或完全丧失。
2.4.2 发生规律 绿豆象从北方至南方1年发生4~12代,成虫与幼虫均可越冬。雌虫可在仓库豆粒上或田间豆荚上产卵,每只雌虫可产70~80粒。雌虫一般选择表面光滑的豆粒面上产卵,产卵后数日内死亡。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荚、豆粒。绿豆象善飞翔,并有假死习性。
2.3.3 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包括田间防治和仓内防治,以仓储期防治为主。仓贮期防治主要用熏蒸方法,常用熏蒸剂有磷化铝、二硫化碳和环氧乙烷等。推荐使用微量磷化铝熏蒸法,每50kg绿豆使用1~2片磷化铝片。熏蒸时间应温度而定,仓内温度12℃~15℃时密闭5d,16℃~24℃时密闭4d,20℃以上时密闭3d。(2)物理防治:高低温杀虫、辐射杀虫、气调杀虫等。
参考文献
[1]程须珍.绿豆生产技术[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9.5.
[2]段灿星,朱振东等.食用豆类豆象鉴别与防控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7.
作者简介:张金霞,1976年4月出生,性别:女,民族: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毕业于山东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现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