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城市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水土保持的过程中,必须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原则。在水土保持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使得资源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使水土保持发挥更大功效,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其过程中所产生问题的研究力度,促进我国环境保护。
关键词:水土保持;防治体系;环境保护;应用措施
1水土流失现状
1.1水力侵蚀
我国丘陵与山地面积较大,受地形、地质、土壤、植被、坡形、坡向、降雨等影响,一旦降雨,极容易发生暴雨侵蚀,地表土壤被径流冲刷或产生积水,导致土壤及其养分被冲走,裹挟着大量泥沙的径流蚕食耕地,冲毁道路、沟渠,并对沿途基础设施及水利工程建筑物造成严重影响。这种侵蚀现象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水力侵蚀从轻微到严重有面蚀和沟蚀2种,而沟蚀的发展形态有浅沟、切沟、冲沟、洪沟等。
1.2重力侵蚀
主要分布在丘陵区及山区的陡坡或沟坡边缘地带。陡坡与沟道山体或边坡某一部分的下部被水流掏空后,原有山体或土壤母质自身重力失去平衡,使土体无法继续保持原有的稳定,出现成片塌陷或下滑,主要有滑塌、崩塌、滑坡、塌陷、陷穴、泻溜等形式。重力侵蚀常与水力侵蚀相伴而生,主要有沟头延伸、沟岸扩张、沟底下切等形式。
1.3风力侵蚀
我国华北、东北平原区以及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地区存在严重的风力侵蚀。其侵蚀方式为地表土壤受风力及地表土壤含水量影响,使土粒之间黏结力减弱,土体松散,沙粒或微尘被风扬起,导致沙粒或微尘离开原有位置,随风漂移并在其他地方降落。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降雨较少且风力较大的冬春季节。
2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2.1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径流冲刷地表,使土壤被动漂移的过程中,随着径流的冲刷,土壤中的化肥、农药以及生活垃圾被大量输送,影响水库、河流水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源污染。在具体工作中,应以预防水土流失进行小流域生态清洁建设为主,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针对部分小流域(区域)存在泥沙直接入库的现象,需加大力度进行坡面治理,修建涝池、沟头防护、谷坊及拦沙坝等,减少入库泥沙,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部分地区人口密度较大,应加大对生活污水、生产生活垃圾的管理力度,控制面源污染,有效保护入库水质。人口较多且植被区域或耕地面积较大的地区,可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以科学合理的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配合,综合布设山、水、田、林、路、渠,使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而远离水库且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则可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替代能源,实施全面禁封、生态移民等,保护植被。
2.2保护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森林草原植物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林线后移,水源涵养能力差,生物多样性及持续发展能力降低,水质恶化。如西部高原区环境恶劣,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若原有的生态系统被打破便很难恢复,采取相对应的生态保护措施极有必要。应保护现有的森林植被,采取严格的封禁措施,合理改造天然次生林及低品质人工林,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形成良好的生态植物群落,起到合理修复生态环境的作用[3]。宜林荒山地区宜采取植物措施,不断提高林草覆盖率。通过轮封轮牧轮耕措施,严格控制畜牧量等,强化草场保护。严格划分防护区与饲养区,合理建设人工饲草基地,推动草场建设的发展。对存在严重沙化的草地,及时休牧还草,加大力度建设生态防护体系。
2.3防风固沙
我国黄泛区平原、沿海地区及绿洲边缘区气候过于干旱,且土壤主要以沙壤土或沙土为主,侵蚀类型为风力侵蚀,可进行防风固沙策略。
冀中平原南部地区的局部风蚀区,在布设水土保持措施时应结合人工造林,合理建设防风固沙林带,保证“网、片、带”为一体,阻沙或引洪拉沙;城镇周边或沙漠边缘采取节水灌溉措施,进一步恢复并保护林草植被,达到造林治沙的目标;对流动与半流动沙丘地区则宜采取封育禁牧措施,科学设置植物沙障与机械沙障等防风固沙带,不断完善综合防护体系。
2.4水质净化
残留的化肥、农药及生活垃圾等会随着水土的流失而影响江河、水库、湖泊的水质,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水质净化措施。应以预防水土流失和进行小流域生态清洁建设为主进行综合治理,对于部分小流域存在的泥沙直接入库的问题,要加大力度修建拦沙坝、淤地坝、谷坊等,并进行坡改梯,提高植被覆盖度,开展水保耕作技术,减少入河泥沙量。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还要加大对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管理力度,控制面源污染,有效保护入河、入库水质。人口较多且耕地面积较大的地区,应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式,合理配置坡面工程,发展经果林及林下经济。部分远离水库且植被生长情况较好的地区,可充分利用太阳能等替代能源,实施全面禁封策略,推广生态移民。
2.5山坡防护工程防治方案
山坡防护工程,即通过对水土流失区域的地形进行微小的调整,从而起到山坡的防护作用,这类防治方案在排洪防涝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调整地形的过程中,需要预先对山坡的地质情况进行勘测和分析,并对周边地域环境进行详细的考察,制定出合理的防护设计方案。对防护方案也要多重推敲和审核,保证方案的可行性,否则容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
2.6合理种植水生生物进行河道治理
在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中,针对水生生物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水生生物的良好应用能够有效解决水环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尤其针对富营养化现象。河道治理企业需要结合不同水生生物的种植特性,栽种符合实际需求的浮游生物,比如美人蕉、大藻等。这些水生生物能够在生长过程中具备较强的生命力,对水环境进行保护,同时这些水生生物的生长过程中,能够吸收水环境中的有机营养成分,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促进水质的改善。并且通过水生植物的栽种,能够为鱼虾等提供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针对河道中相对较浅的区域,可以栽种芦苇、菖蒲、水葱等水生植物,起到净化水质的效果,经过长期生长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水环境群落。除此之外,这些水生植物的栽种能够提高河道生长的美观性和多样性,是未来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主要应用方向。
2.7农业耕作防治方案
农业耕作的方式巩固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问题也是常见的有效防治方案。在农业耕作的过程中,由于水土流失环境的不同,可选择适宜的耕作形式,根据区域内的水文及地质情况进行各类耕作方法的综合应用,如等高耕作、带状耕作及沟垄耕作等形式都可应用于其中。在确定合适的农耕方式之后,对于农作物的选择也要依据当地适宜生长的作物种类进行选择,确保选择的作物能够适应侵蚀土壤的培育,这是农业耕作的基本要求。通过耕作方式维持土壤内部的水分含量,减少水资源的蒸发,是巩固水土问题的有效方式,而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必然需要肥料供应,适当的施肥还能够改善相关土质。因此,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能够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积极顺应生态发展理念,人们需要逐渐提高对于水土保持的重视程度,同时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防治建设调整,在建设过程中关注功能性和协调性,为人们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宋洪明.浅谈水土保持管理监理思路[J].建筑与装饰,2018,000(011):P.44-44.
[2]黄瑞实.浅谈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内涵及应用方法[J].环球市场,2018,000(034):261.
[3]刘运孔.浅析水土保持与水生态修复建设[J].珠江水运,2019,000(003):94-95.
[4]胡彩莲.浅谈水土保持工作中水土流失的防治实践思考[J].房地产导刊,2019,000(00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