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7/21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5期   作者:姜玲玲
[导读] 对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进行观察。
        摘要:目的:对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骨创伤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预防性护理。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骨创伤手术的患者在应当给予预防性的护理,唯有如此才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
    由于骨科创伤手术的患者均需要长时间的卧床,故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则属于骨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不但会增加患者住院的时间,降低其生活质量,同时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1]。因此,本研究对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进行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最小为43岁,最大为75岁,中位年龄(56.22±3.12)岁,其中有32例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有30例患者实施脊柱手术,有28例患者实施胸、腰椎骨折术。本次所有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情,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对所有患者采用盲选方法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 例,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不具有对比的价值,P>0.05,但是在结果方面具有对比的价值。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即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症状、后果、护理等,让其明确预防的必要性,教育方法可以通过制作PPT并播放,或者采用图文解说等方式。并给予抗血栓的药物,对于患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对患者的患肢抬高至30°左右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实验组:给予预防性护理:(1)术前预防性护理:由于健康教育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基础和前提,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患者术后的健康信念。因此,可采用授课、电教、发小册子等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有计划、有选择地向其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常见症状、后果和预防。让患者明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必要性,提高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由于静脉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下肢淤肿、色素沉着,严重者可引起股青肿、肢体缺血坏死,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劳动力。还有部分患者可随病情发展,出现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重者危及生命。因此,一般对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在患者手术或卧床时,用充气带绑缚病人小腿,间歇充气压迫小腿肌肉,能使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加快,从而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同时术后鼓励患者抬高下肢和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措施。(2)术中预防性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与患者手术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应当严格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对于估算需要2小时以上的患者,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帮助患者采取头低15度的位置,加快静脉回流,采用小沙袋置于患者的足关节位置,让患者的小腿尽量不要靠近床面。(3)术后预防性护理:由于患者术需要卧床休息,且时间较长,害怕复发或并发症等情况的出现,因此多数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因此,所以医护人员可以告诉患者之前帮助过类似病症的患者做过护理,并且护理效果十分明显,降低患者内心的不安和恐惧感,让患者觉得医护人员充分了解自己的感受。另外,如果患者表现出不安、烦躁的负面情绪,医护人员也要引导患者讲出让他们不安的原因,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对患者做好心理上的护理工作。手术后嘱咐患者平卧6小时,确保患者不着凉,保持病房内温度适宜。鼓励患者进行深护理、自主咳嗽等,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下肢多进行观察,告知患者如果如果置管侧肢体存在不适感觉要及时通知,便于早期处理,定时对患者穿刺皮肤的温度、颜色等进行观察,指导患者适当主动或被动运动,常规给予10~100U/ml肝素盐水封管。一旦有患者出现血栓,早期可以给予溶栓治疗,根据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口服华法令、静脉注射尿激酶等溶栓和抗凝治疗,在进行溶栓的时候,医护人员严密监测患者血小板、血常规等指标,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面色、呼吸、意识等。
1.3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术后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双下肢无色泽变化,未出现水肿,酸胀;有效:患者术后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但是术后下肢由轻微酸胀和胀痛;无效: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情况对比,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重要因素有血液高凝状态、血流缓慢以及静脉内膜损伤,因此对于进行骨创伤手术的患者需要积极预防任何一种情况发生[2]。而由于年纪较大、较为肥胖的患者卧床时间较长,因此很少进行下肢运动,使得术后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从而术前的宣传教育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其次,术中控制好患者的手术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必要的措施同样也是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要点,在术后让患者早期的运动,医护人员帮助患者进行下肢活动,同样可以降低患者血液粘稠度以及防止血小板聚集的发生[3]。通过本次研究结果表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有明显差异P<0.05。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骨创伤手术的患者在应当给予预防性的护理,唯有如此才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佟玉玲.预防性护理在糖尿病患者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5):152-153.
[2]陈智慧,陈培华,杭国珍.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138-139.
[3]陈玉兰,童海蓉.预防性护理在骨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6):63-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