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本土化课程资源开发例谈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苏红艳
[导读] 从品德和生活,品德与社会,再到品德与法制,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课程名称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课程的内涵在不断的丰富和提升。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第二实验小学 苏红艳

摘要:从品德和生活,品德与社会,再到品德与法制,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课程名称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课程的内涵在不断的丰富和提升。而青少年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道德法制是青少年在社会当中立足的根本,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每一位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我们以本土化课程资源开发为例,针对如何通过本土化课程资源,进行小学道德与法制的教育,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生价值观做了分析和探讨,以供他人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制;本土化资源;开发
        一、拓展课堂素材,突破教学禁锢
        1.1结合家乡主题展开教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制受到课程性质的影响,在编制教材时都内容主要与生活密切相关,趋于开放与综合性。但是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是通过说教进行知识的讲,述教学也只是局限于教室和校园环境。而本土化教学资源,可以结合家乡的背景展开主题教学。但是在这些主题课程当中也只是通过看图做游戏的方式,无法实现育人的价值。此时如果走出校园,更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其育人的价值。比如当地的湖泊、街道、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等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背后隐藏的历史内涵及文化精髓学生却知之甚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此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入社会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进而掌握优秀的历史文化。通过这些家乡本土化资源来展开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让学生在了解家乡的过程中,掌握与家乡相关的历史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结合家乡热点,运用丰富课程资源
        明代学者顾宪成曾经说过,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个对联主要是让我们读书人要关心国家大事以此为己任。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学生不闻窗外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也与当前培养学生道德与法律精神的现状不符。,因此,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当前的热点来丰富课程资源,这样让学生真正的意识到道德与法制与社会的发展潮流紧密相关,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比如以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例,如果我们单纯的只是讲法律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有人们需要遵守什么样的相关条例,学生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进而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我们与当地的环保局和执法大队进行沟通,争取能够带着学生去参观学校周边的一些企业是否存在违反环境保护的情况,真正的见识到执法部门的执法过程。


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本内容,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这样学生就可以迅速的了解相关的法律条文知识,同时对环保法律产生一定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与法治理念。       
        三、结合家乡文化,开展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达到实践和探索的目的,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道德与法治的观念。所谓道德与法制教育观就是要让学生克服课程封闭、凝固等种种弊端,进而实行课程方案的开放性体系。然后引导学生走入社会了解当地文化,加快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融合,达到道德与法制教育的目的。在学习灿烂中华文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当地的一些文化历史,同时把书本当中读到的听到的以及看到的各种传统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述过年的相关习俗,部分学生展示了与父母一起制作的灯笼,还有的学生为我们阅读了中华茶文化以及书法、蜡染、泥塑等相关文化。通过学生展示自我的方式来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文化知识更加有趣,同时让学生集思广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对自己的家乡文化产生热爱。逐渐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立足社会,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及实践活动
        课程资源会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环境等方方面面,而且道德与法制课程实践性及综合性很强,因此可以结合当地社会环境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范围扩大到课堂之外,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当地的民俗地域、文化精神,民歌民谣等,建立符合当地民族特色以及文化特点的社会文化课程,同时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亲身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和生活,在学习家乡新变化这一课时,主要是通过调查家乡的变化,然后写家乡的文化特色,让学生主动接触学习,传承当地文化。同时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发现家乡的不完美之处,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种不足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在这种立足家乡特点展开教学的模式上,能够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法制及公民意识,同时也是展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切入点,对于孩子们掌握当地文化开展本土化课程资源具有积极意义。        五、结束语
        失去了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改革也只能成为一种设想,并无法变成现实,更无法取得实际的教育成果,由此可见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范围较广,我们可以结合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展开教学,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道德与法制课程,进而掌握相关的知识重点,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发挥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的魅力及价值。
参考文献
[1]肖红 谷.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浅析[J]. 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