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收缩应力控制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9期   作者:李明义
[导读] 摘要:针对造成混凝土收缩应力的两种因素,分别介绍了集中控制温度应力的措施,并以三个实际工程为例,阐述了温度应力控制不当的结构损伤及超长结构的设计。
        淄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山东淄博  255037
        摘要:针对造成混凝土收缩应力的两种因素,分别介绍了集中控制温度应力的措施,并以三个实际工程为例,阐述了温度应力控制不当的结构损伤及超长结构的设计。
        关键词:收缩应力;混凝土裂缝;超长结构
        引言
        造成混凝土收缩应力的因素,常见的主要两种,一种为材料自身水化热产生的收缩应力,主要存在于施工过程中,另一种为由于季节变化造成的温度应力,主要存在于主体结构成形后。故对于混凝土收缩应力的控制,应贯穿于结构从施工到交付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
        由于现代水泥强度等级提高、水化热加大、凝固时间缩短;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拌合物流动性加大、结构的体量越来越大;为满足混凝土泵送、自密实混凝土的广泛应用等,混凝土的组成成分变化造成收缩增加,诸如此类原因引起的混凝土体积收缩呈增大趋势,现浇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比较普遍。针对混凝土收缩应力造成的结构损伤,《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相关规定。
        1  控制收缩应力的主要措施
        1.1控制伸缩缝间距
        设置伸缩缝是减小混凝土收缩应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1.1条明确了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在满足该条的前提下,混凝土结构可按规范规定采取抗裂的构造措施,但如果伸缩缝间距超过该规定,结构计算时应计算温度应力,并按计算结果配筋设计。
        尤其是针对住宅建筑,该类建筑为私人业主,对各种病害较为敏感,多地相继出台了治理住宅质量通病的措施,结构专业多数针对混凝土裂缝类病害,如加大板厚、板筋通长设置并规定最小规格等。由于本身住宅建筑分单元的建筑形式易于设置伸缩缝,在这种背景下,住宅宜尽量将伸缩缝间距控制在规范建议值范围之内,以减小后期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1.2设置伸缩后浇带
        当某些项目由于功能布置的特殊性无法设置伸缩缝时,可按照伸缩缝的间距设置伸缩后浇带,并控制后浇带和龙的温度条件,可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混凝土收缩应力。《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2.3条规定,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伸缩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设置伸缩后浇带。
        这类措施对消除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温度应力作用显而易见,但是缺点也同样突出。如它仅能解决结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混凝土收缩应力,后浇带合拢后则不再起作用。而且,当存在地下结构时,如地下水位较浅,如设置伸缩后浇带则要承担连续降水带来的经济压力。
        1.3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并结合膨胀加强带设置
        补偿收缩混凝土是由膨胀剂或膨胀剂水泥配制的自应力约为0.2MPa~1.0MPa的混凝土,多用于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工程接缝填充、采取连续施工的超长混凝土结构、大体积混凝土等工程。
        膨胀加强带是通过在结构预设的后浇带部位浇筑补偿收缩混凝土,减小或取消后浇带和伸缩缝、延长构件连续浇筑长度的一种技术措施,可分为连续式、间歇式和后浇带三种。
        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并结合设置膨胀加强带的方案,逐渐成为不便于留设后浇带的超长结构的主流方案,大大节省了施工周期及基坑降水时间。但改方案也存在一些显著的缺点,如补偿收缩混凝土所产生的自应力,仅能消除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温度应力,且难以完全抵消。
        1.4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应力主要来源于水泥的水化热。水化热指物质与水化合时所放出的热。水泥的水化热也称为硬化热,因其中包括水化、水解和结晶等一系列作用。水化热可在量热器中直接测量,也可通过熔解热间接计算。
        水化热高的水泥不得用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否则会使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大大超过外部,从而引起较大的温度应力,使混凝土表面产生裂缝,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及其他性能。在大体积的混凝土工程当中,由于聚集在制品内部的水化热不容易散出,常使制品内部的水化热在50到60度,由于温度应力作用使水泥产生膨胀性的裂缝。
        故为减小水化热造成的收缩应力,对于超长结构或大体积混凝土,应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尽量控制水灰比,必要时可掺入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等,以减小水泥用量。对于高强度混凝土,施工前应进行配合比实验,尽量采用高标号水泥,以减少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水化热。
        1.5配制温度应力筋
        对于超长结构季节性温度应力,配制温度应力筋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温度应力筋可分为两种,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改方案的缺点是预应力筋施工较繁琐,工期加长,且应结合伸缩后浇带设置。
        2  工程案例
        2.1某中学教学楼
        某中学教学楼,总长度90m,中间设置伸缩缝。由于设计疏忽,该伸缩缝跨中间辅房的一道门,且建筑及结构专业均未明确该处过梁的做法,施工单位读图不仔细,按照常规做法施工,施工完成后该门洞过梁及其上墙体横跨伸缩缝,该填充墙厚度仅100mm,相当于左右两个结构单元中间由该段墙体连接,门洞上方存在混凝土过梁,由于强大的伸缩应力,最终将洞口旁边轻质墙体拉裂,裂缝宽度大1cm左右。
       
        图1  伸缩缝处建筑布置示意图         图2  现场填充墙裂缝图片
        2.2某剪力墙结构住宅
        本项目包括39层高层住宅、32层高层住宅、多层办公、沿街商业、地下车库等项目。抗震设防烈度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物场地土类别II类,设计特征周期为0.40s;结构阻尼比为0.05,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0.08。宅部分剪力墙厚度,地下室砼墙厚均为250mm,个别部位300mm,地上墙体200mm厚,局部250mm;底部加强部位为基础顶至地上四层。
        由于本项目结构高度较高,重力荷载及地震荷载均较大,底部各层采用C50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发现剪力墙及楼面梁产生多处较大裂缝。由于该项目仅施工到地上二层,结构单元长度32m,楼面梁裂缝多数出现于梁端底部,非典型弯剪受力造成的混凝土开裂,经多方分析表明,本项目设计为C50混凝土,商混供货方采用325水泥的配比,由于水泥强度过低,造成水泥用量过大,由于水化热过多造成温度应力过大,致使混凝土收缩产生的裂缝。
        2.3淄博市文化中心科技馆超长结构设计
        本项目为淄博市文化创意中心,含中国陶瓷馆、淄博市科技馆、群艺馆及美术文化展示厅等,总建筑面积7.5万m2。主要使用功能:科技、文化交流展示,陶瓷艺术品及技术工艺展示。建筑面积:7.5万m2。楼层数:地上5层;地下1层;室外地面以上高度(至主体结构屋面):32.4m;标准层平面:矩形平面,长短向边柱轴线距离为153mX103m。
        基本按功能分区分为陶瓷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三个独立体块。科技馆和文化馆南北向一字排开,与陶瓷博物馆东西向并列布置,整体形成品字形。平面主要采用900X900mm柱网尺寸,地上5层,地下1层。本文取科技馆为例讨论,超长尺寸为154.5m。
       
        图2  文化中心科技馆平面图
        关于超长结构设计,初步设计时针对各种措施,本项目拟定了两种方案,一种为采用预应力消除温度应力,在地下一层顶板、外墙通过施加一定预应力以抵消部分温度应力。在墙、板、梁内设置无粘结预应力钢筋(束),施工时一般截面预压力可控制在1.0Mpa左右并参考计算分析结果确定。
        另一种方案为采用普通温度应力筋。经过多种比较分析,由于预应力施工较繁琐,影响工期,本项目采用第二种方案。
        采用midasgen对楼板进行温度荷载工况分析,中间楼板开洞处应力集中较大,组合抗震及重力荷载相关工况后,需纵向受力筋三级钢12@150双层通长设置。为减小温度应力筋,降低造价,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全楼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限制膨胀率8%左右。沿纵向全长设置三道膨胀加强带,如平面图所示。其中中间一道为后浇式膨胀加强带,和龙时间为14天后,两侧两道为连续式膨胀加强带,连续浇筑,所有后浇带均采用高一级标号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限值膨胀率12%左右。楼屋面板混凝土均掺加SY-K系列膨胀纤维抗裂。
        为减小季节性温降造成的为应对超长结构的不利影响,结合本项目施工的季节条件,限定后浇式膨胀加强带合龙温度不高于5摄氏度,有效减小温降差。同时采用相应高标号低水化热水泥,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合料细度,加强混凝土养护等将纵向通长筋调整为三级钢10@150双层设置。
        3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新颖的建筑层出不穷,由于造型及使用功能的限值难以设置伸缩缝,超长结构越来越普遍。对于超长结构设计,对温度应力的控制,应贯穿施工及竣工后的整个过程。本文中所涉及的混凝土收缩应力的集中控制措施,由于单一应用时都多多少少存在局限性,宜多措并举,且不应遗漏各种细节设计。
        参考文献:
        [1]JGJ—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郭维维. 某超长结构分析与设计[J]. 山西建筑,2015,41,(32):49-51.
        [3]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4]JGJT1782009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李明义(1980-),男,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审查等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