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 方法 研究人群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96例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为了公平起见,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为48例,一组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一组为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最终统计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后营养代谢指标,即白蛋白、转铁蛋、氮平衡、血红蛋白的情况,以及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给与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后,我们发现观察组营养代谢指标,即白蛋白、转铁蛋、氮平衡、血红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大大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良好,能够给患者提供营养支持,促进肠胃蠕动,促进预后和恢复,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 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
肠内营养支持指的是通过泵入或者管饲的方式来向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的方法,对于重症医学科的危重患者而言,是非常标准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价格低廉,能够保护完整的肠粘膜,从而获得临床上的广泛使用[1]。本次研究将对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96例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所有患者均已同意本次研究。将所有患者分为48例的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男27例,女21例,年龄区间为43~83岁,平均年龄为(56.8±11.2)岁;病理原因包括重症肌无力1例,重症胰腺炎5例,多发性外伤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8例,多发性外伤5例,脑血管意外9例,心肺复苏术4例,疾病急性发作12例;观察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区间为44~84岁,平均年龄为(56.2±10.0)岁;病理原因包括重症肌无力1例,重症胰腺炎5例,多发性外伤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8例,多发性外伤5例,脑血管意外9例,心肺复苏术4例,疾病急性发作12例。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无研究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流程的基础上再加入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即在肠内营养护理第一天,护理人员要将营养液稀释到250ml的温开水中,并取500ml的稀释液来管饲泵入,速度为25ml/h。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和不良反应,如果没有异样,则可以在第二天将营养液稀释到100ml,然后提取750ml的稀释液实施泵入,速度为50ml/h。并在3天之内,增加稀释液的剂量至750ml。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对于营养液剂量的耐受程度,然后随时调控泵入速度。同时要对科室里的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的教育与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肠内营养支持操作要点,患者评估方法,操作规范和管饲技术[2]。
并发症护理,对于腹胀腹泻并发症可能是因为营养液温度过低、泵入速度过快、一次泵入总量过大等原因导致的,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具体原因采取对应化的措施。并且在每次泵入营养液之前提前检查患者胃排空情况,避免误吸或者反流等情况出现。一旦不慎发生误吸,则要立即停止泵入,然后对胃肠内误吸的食物进行回抽。患者取右侧卧位,呼吸道保证通畅,然后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治疗。
1.3观察指标
最终统计对比两组护理干预后营养代谢指标,即白蛋白、转铁蛋、氮平衡、血红蛋白的情况,以及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分析
本次研究将用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运用与t检验,用百分比的方法进行计量,当P<0.05时,统计学结果有意义。
2.结果
2.1 护理后两组营养代谢指标情况
给与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后,我们发现观察组营养代谢指标,即白蛋白、转铁蛋、氮平衡、血红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png)
2.2 护理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给与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大大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次研究将对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综上所述,对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良好,能够给患者提供营养支持,促进肠胃蠕动,促进预后和恢复,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高岩芳. 肠内营养规范化护理在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4):130-131.
[2]古春梅. 重症医学科危重患者肠内营养规范化的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5):2395-2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