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力量——论《未来简史》中的主体间性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4期   作者:罗依翎
[导读]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人类拥有八卦和虚拟的共同想象能力,这使得人类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协作来统治世界。在续作《未来简史》中,他进一步将这种虚拟的共同想象阐述为人类的第三重现实——互为主体。这一概念原型来自于胡塞尔的“主体间性”。本文将回归认识论和主体论层面去探索究竟什么是主体间性,发现认识主体和世界其实是一种互动关系,而不是主客二元的对立关系。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人类拥有八卦和虚拟的共同想象能力,这使得人类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协作来统治世界。在续作《未来简史》中,他进一步将这种虚拟的共同想象阐述为人类的第三重现实——互为主体。这一概念原型来自于胡塞尔的“主体间性”。本文将回归认识论和主体论层面去探索究竟什么是主体间性,发现认识主体和世界其实是一种互动关系,而不是主客二元的对立关系。
        关键词: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主体间性;虚构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讨论和引入了许多有趣的概念和问题,其中一个关键概念就是“互为主体”。
        尤瓦尔引入这个概念,是为了解决说明,人类是如何通过协作站到了世界的“顶端”。尤瓦尔在前作《人类简史》中提到,大约7万到3万年前,智人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这就是认知革命。而认知革命带给我们的重大影响是什么?尤瓦尔的回答非常有趣——认知革命带给我们八卦的能力以及虚拟的共同想象。智人发展出新的语言技能,让他们在一起八卦数小时,由此能够明确自己部落里谁比较可信可靠,于是部落联系更加紧密,规模扩大,发展出更紧密,更复杂的合作形式。
        人们社交活动中的八卦,其部分属于事实,而人类语言的独特能力不在于揭示这部分事实,而在于传达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和信息——“讨论虚构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而这种“虚构”的重点不仅在于让人类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能够“一起”想象。共同编织故事——这是人类的社会组织方式,比如国家形式,政策法律,商业贸易等的前提。
        在《未来简史》中,尤瓦尔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共同虚构想象的能力。他指出,除了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以外,“现实还有第三个层次: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这种互为主体的现实,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互为主体的现实有很多,比如货币、国家、我们的法律、甚至我们的神和价值观。这些看起来赋予我们生命意义的东西,很大一部分都是纯粹虚构的。
        如果说人是一种富有创造力的物种,那最令人震撼的就是我们能够创造出互为主体的实体。我们能按照自己的虚构去改变现实。这些虚构有可能是决定苏联解体的那张合约,也有可能是造成宗教屠杀的神话,甚至在未来,纯粹的虚拟空间将会替代现实世界。“随着人类的种种虚构想象转译成基因和电子代码,互为主体的现实将会吞没客观现实,而使生物学与历史融合在一起。到了21世纪,虚构想象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甚至超越自然选择。”
        尤瓦尔提出的“互为主体”其实并非新声音,他所谈论的更多意义上是社会学层面的。哲学上也谈“互为主体”,哲学家们称其为“主体间性”。理解“主体间性”,我们就必须先引入“主体性”这个概念。在近代哲学体系的范围内,人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人是作为认知的主体而存在的。主体是认知活动的发起者,客体是认知活动的对象。而通常意义上,主体性指的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

主体性其实也是一种关系认知,它反映的是人相对于客体而言对自己身份地位的认知。主体性所能存在的一个前提,就是人认为自己是主体。在万物同源的泛灵论年代,人是没有主体性这一认知的。
        而“主体间性”其实强调的是一种互动关系。每个认知的主体在认知客体的过程中,同时被客体所认知。那么在主体被客体反向认知的过程,和主体认知客体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互为主体。其实拉康总结得很精辟——主体中的他性即是主体间性,因为主体是由自身存在结构中的“他性”界定的。主体间性反映的就是一种相互的依赖关系。就如人设立制度,但同样被制度所约束。人在创立制度的过程中,创立了一个独立的主体。
        胡塞尔在认识论的层面去建构了“主体间性”。他为了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在先验主体论的框架下,塑造了主体间性概念。他认为认识主体之间的共识或知识的普遍性的根据是人的“统觉”、“同感”、“移情”等能力。这种主体间性指涉的只是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认识主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故而是非本体的认识论层面的。
        从本体论的层面来说,“主体间性”渴望说明的是人与世界的同一性问题——人与世界不是主客对立的二元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关系。这意味着生存不是构造主体和征服客体,而是主体间的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另一方面,在现实存在中,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它要以主体间的关系为中介,包括文化、语言、社会关系的中介。每个自我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与同样为主体的万物之间形成的共存,这大概就是自我主体和对象主体之间的共生性和平等性吧。
        其实通俗来讲,互为主体,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约定俗成。人类的约定俗成依赖于一定的共同场域。比如我将点头理解为肯定,摇头理解为否定,同样的你也会这样理解。这是因为我们参与了同一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文化传统。可能在另外一个意义之网下,点头和摇头的意义相反,或者毫无意义。
        从 “互为主体”可引申出另一个问题:被公共认知的具体对象应该具有什么性质呢?不管它是虚构的还是现实的,它必须具有公共性质。从某种程度来说,它是不能完全相同地呈现给不同的认知主体,但它可以被所有的认知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认知。比如一台钢琴。它首先可以是一个实体,也可以是存在在我脑海里的一个具象图像,或者只是一个词语、语音和概念。如果我会弹钢琴,它可以直显于我。对于另一个没有切身弹过钢琴的人来说,可能并不妨碍他像我一样,看见钢琴,心中就能响起旋律。对于主体而言,对象对于后者而言是一种侧显。这一侧显能够得以实现,对象的整体含义是依赖于我这种有同样功能不同视角性的主体参与构造的。所以即使你不会弹钢琴,你也能欣赏钢琴曲。但是如果没有直显的切身实践,另一主体的侧显是无法完成的。
        综上,主体和世界并非孤立的,因为在主体的本我体验中也指涉了他人参与的视域构造。我们可以通过共情、移情去揭示出这种复杂共存的互动关系。而现实的意义恰恰是建立于虚构之上的。虚构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应该区分虚构和现实的界限,虚构的东西可以成为工具,而不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以)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未来简史[M].北京:中性出版社,2017.2
        [2]吴根友.算法、大数据真能消解人文的意义吗?——《未来简史》读后[J].南海学刊,2018,4(04):22-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