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会提问的记者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郭慧 李凌竹
[导读] 摘要:自媒体和多媒体甚嚣尘上的新时代格局下,“记者”的数量越来越多。
        昆明广播电视台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自媒体和多媒体甚嚣尘上的新时代格局下,“记者”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无论记者队伍如何庞大,优秀的记者凤毛麟角。新闻记者这一职业,就现在的情形看来,似乎人人都可以干,但要干的尽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闻记者现场说的每一句话、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对事实的尊重。
        关键词:新闻记者;提问;现场报道;反映
        现场报道就是对记者综合素质最真实的反映。由于现场报道是记者在新闻事情现场边看、边听、边问,因而具有更强的时效性、真实感、现场感。正因为如此,一个能优秀新闻记者,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对国家,对社会、对自己职业的尊重以及较强的采编能力。
        一、能否抓住事物特点揭示事物本质,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理论水平。
        作为新时代的记者要做好一篇有价值的新闻报道并非易事,而要做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则更加困难。记者在日常采访中,能否较好地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否抓住事物特点揭示事物本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新闻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作为新闻工作者,应有相对扎实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文学、史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知识。所以新闻工作者需要勤学并善于思考。
        柴静 在《看见》书中写到:“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作为新闻工作者,在现场报道之前应做好充沛准备,即便是面对突发事情,也要以最快的速度去了解掌握新闻的背景、环境、人物及内容。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报道人们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事情时效性越强,新闻价值也越大,因而,当新闻事情发生时,要争分夺秒,力图以最快的速度抵达“第一现场”,在“第一时间”作动态报道,争夺新闻第一发布权。
        二、我们如何“发问”
        在新闻采访中,如何发问是让很多年轻的记者普遍感到头痛的难题。普通来说,在新闻现场采访人物多为即兴说话。在这种状况下,记者的发问要单刀直入,问题要简约、明白、小而详细,防止大而空的发问,模糊其词、过大、过于笼统,会使说话人无法捉摸和无从答复,即便答上来,也会远离主题。如“请你谈谈感受”类似的问题,除非对方早有准备,否则会使对方不知从何谈起,达不到记者想要的效果。记者可以从采访中取得的大量新闻背景、新闻事实中理清眉目,抓住中心,选取最能表现新闻主题的某件事、某个人进行采访,把大量的有效信息传给观众。著名电视人陈虻曾经说过: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吗?你要不期待,那就别问了。
        提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身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探究并掌握提问的艺术,是一项基本的技能要求,也是看家的本领。记者的提问五花八门,划分的类型也不一而足,但所有的提问不外乎两大类型: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所谓开放式提问,就是问题提得比较概括、抽象,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缺点是答问容易刹不住车形成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所谓闭合式提问,就是问题提得比较具体、单纯,范围限制得很严格,给对方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小,对方一般要作较为直接的回答。闭合式提问可以说是问什么对方就得答什么。例如,还是采访某游客,如果提问是:“您喜欢昆明这个城市和它的市容吗?”或“您是否有再次来昆明的愿望?”这就是闭合式提问。对方的回答必须是明确的,答必所问的。


        记者提闭合式问题是花费较多精力的,问题要提得具体而又不是鸡毛蒜皮,即所谓要“小中见大”,记者若不花大力气熟悉情况,反复思考,精心选择,是办不到的。但就采访对象而言,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可直接切入主题,阐明观点,但有些闭合式问题相当尖锐,回答好并不容易。但问题具体、集中,总比抽象、分散回答起来好得多。
        开放式提问与闭合式提问的优点与缺点,实际上是互补的。一般而言,开放式问题适于转入话题、搜索情况、调节气氛、发现遗漏、缓冲被采访者的压力。而闭合式问题一般适于层层追问、深入突破、证实事实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新闻记者的使命实事求是反映群众呼声
        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会上,强调应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作为新时代的新闻记者,肩负着时代的重要使命,作为新时代的记者应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清当前形势,敏锐洞察分析政局,找出反映问题的本质。实事求是反映群众呼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于记者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既然选择了记者这份职业,便只顾风雨兼程。也许,白岩松的这句话就是对“记者”这个称号最好的注解“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不用为离去或留下说一些太大的词汇。于我,原因很简单:新闻还在这儿”。
        参考文献:
        [1]陈华飞.新闻事件中的细节捕捉[J].新闻窗,2007(03):46-47.
        [2]张明媚.细节为电视新闻“增色”[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1(05):163.
        [3]田华.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类型及实际操作的相关研究[J].科技传播,2019,11(18):94-95.
        [4]刘鹏.实现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常态化[J].记者摇篮,2009(05):69.
        [5]于非凡,于建明,罗强.运用好细节 创作好新闻——浅析细节在新闻作品中的功效与作用[J].传媒论坛,2018,1(08):86-87.
        [6]吴继丛.“魔鬼在细节”——也谈细节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7(04):79.
        [7]刘睿. 浅析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N]. 朔州日报,2018-10-13(002).
        [8]李翠花. 掌握采访技巧 提高采访效率[N]. 发展导报,2018-11-16(017).
        [9]刘静. 现场报道中记者采访应把握的基本原则[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6-27(004).
        [10]卢立锋. 浅议记者如何做好现场报道[N]. 喀什日报(汉),2012-05-30(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