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发表时间:2020/7/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6期   作者:黄羚
[导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历史长河中所沉淀下来的珍贵财富,是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全社会、全民族要加强对非遗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要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群众文化之间所产生的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需要立足群众,立足社会。
        富宁县新华镇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6634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历史长河中所沉淀下来的珍贵财富,是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全社会、全民族要加强对非遗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要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群众文化之间所产生的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需要立足群众,立足社会。而群众文化建设也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我们要重视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同时也要重视好群众文化的发展工作,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突飞猛进,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文化社会,促进国家不断发展进步。
        关键词:群众文化;非遗;保护;传承
        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积累下来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不可分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中华民族儿女在长期的历史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凝聚了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在推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发展,可以帮助我国人民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我国文化社会的建设,还能够推动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
        1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博大丰厚的河西非遗,是河西人民群众千百年来日积月累的产物,对丰富河西地方文化资源,丰厚群众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起了极大地促进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说,非遗是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和民族信仰,对于当地人的社会经济、文化传承、灵魂构建及血脉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非遗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印记和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需要我们保护和传承下来。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人们的生活不无裨益,在吸取丰富营养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对现代文化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化,文化对个人和民族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发展背景下,更需要对非遗强化保护与传承,促进地方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多层次需求。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离不开群众文化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于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其中囊括了最原始的群众文化,主要包括了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曲、杂技、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惯、岁时节令、民间知识以及民间信仰等等,他们都是由人民所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所参与的并且有着鲜明的历史时代特点的文化活动,它们涉及到古代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贯穿着整个民族的发展史,显示出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与辉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之间产生,必然也要在群众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发扬离不开群众。
        2.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例如蒙古的长调以及新疆的木卡姆艺术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展现出了独具魅力的民族群众特色,彰显出了民族文化,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在群众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工作如果不能够立足群众,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2.3群众文化发展离不开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群众文化是一种在人们职业范围之外所参与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立足于人民大众,为了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而得到发展,以文化娱乐为主要的内容。群众文化具有三个特征,第一,群众文化主体是人民大众。第二,群众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广泛。第三,群众文化涉及范围较广,其中包含在群众中开展的有关活动、文化工作以及在群众中的文化队伍建设,群众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不断加强,20世纪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离开人们的视野,慢慢消失。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继承性,离开了传统文化,文化事业就不会得到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国家在文化层面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没有文化个性的国家是终究会被淘汰的。只有做好非遗传承工作,立足传统文化,在继承、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够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我国发展。
        3非遗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体现
        3.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非遗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在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追求,每个社会阶段都需要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精神文明在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中已经逐渐根深蒂固,其渗透方式和渠道比较多样。人民群众得到思想的感知以及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将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相结合。

从这个角度来看,非遗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重阳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通过这个节日向人们传递“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不同地区的文化馆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又如,端午节是一个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节日,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都属于群众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人民群众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节日活动当中,就会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并得到思想观念的熏陶。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将非遗传承作为群众文化的内涵,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非遗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价值。
        3.2群众文化无法脱离非遗而独立存在
        在世界文化体系不断得到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已经成为了一项衡量国家实力与竞争力的关键标准。在我国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非遗与群众文化是两项重要的推动力,对夯实社会文化发展基础发挥积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非遗与群众文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系,缺少哪一项都不行。要想实现我国群众文化得到繁荣发展的目标,就应该加大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力度,并在非遗中汲取更多的养分。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人民群众的思想体系当中使热爱、尊重和保护非遗的信念根深蒂固,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思想文化风气。非遗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发展动力。在非遗与群众文化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运用非遗的内涵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使人民群众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也是对非遗形成深入了解和掌握的过程。
        3.3群众文化为非遗的创新发展提供推动力
        在我国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凝结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及生命力在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融入和诠释。在逐渐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较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也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发展性以及科学性的特点。文化部门应该着力于将更多的时代特点以及文化元素融入到非遗当中,运用现代化的方式塑造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非遗文化体系。在融合发展中,将更多的创新理念融合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动力和保障。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应该将文化发展作为一个主要方向,使非遗能真正与现代化精神和社会主义特色形成有机结合发展的形态。
        4群众文化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策略
        4.1加大宣传
        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加大宣传,让社会大众充分认识到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且要落实到自身行为中。文化馆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非遗宣传日组织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展演,印发宣传单资料,让群众了解非遗内容以及保护意义。在中小学非遗进课堂活动中,我们坚持把古浪童谣、古浪传统游戏、古浪手工技艺等编排成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学生一同参与活动,进而推广到社会各层面。既提升了人们的非遗保护意识,又推进了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
        4.2加大传承
        非遗文化的弘扬,不仅要做好保护,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传承下去,文化中断的情况,让非遗仅存留于书籍,失去了非遗的特殊魅力,这就需要传承。另外,对于某些特殊的非遗表现形式,要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尽可能地让年轻人才接受,比如河西宝卷、皮影戏、手工刺绣、踩高跷等非遗。同时非遗传承工作的落实,需要有专人组织、安排与落实,还要有固定地点场所及专门机构,以及进行传承保护的必要设备等,同时要加大非遗传承保护资金的投入,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群众文化基础,更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
        4.3群众文化活动与非遗有机结合
        对于非遗的传承保护,可吸引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可有效避免文化断层。同时,文化部门要想方设法,尽可能把优秀非遗项目和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群众广泛参与进来,让群众自觉自愿带着兴趣与热情,让展示柜冰冷的展品转变为群众亲身参与的体验活动。从而自发参与传承保护,这需要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关注力度,也是我们每一位群众文化工作者、非遗保护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到保护和传承非遗工作中来,促使群众文化和非遗传承良性互动、共同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群众文化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础,非遗传承保护促进了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培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专业人员,加大传承保护力度,提高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性、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曹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时期群众文化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8(23):3.
        [2]臧蕾,张斓,宋海沂.苏北地区非遗资源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03):57-60.
        [3]李晓松.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社会治理创新[J].社会治理,2018(05):91-92.
        [4]陈杰.论群众文化创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时代契合[J].大众文艺,2012(7):2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