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东丽区委党校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更注重消除矛盾、化解纠纷,仍是一种“维稳式”的治理模式。进入新时代,社区治理更加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手段的法治化、治理过程的服务化、治理机制的精细化,共治共建共享成为了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基本导向。
关键字:社区治理;共治;共享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关注城乡社区,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每到一地视察,都会深入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2018年10月,习总书记在深圳考察时指出,社区情况复杂多样,群众需求多种多样,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更注重消除矛盾、化解纠纷,仍是一种“维稳式”的治理模式。进入新时代,社区治理更加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手段的法治化、治理过程的服务化、治理机制的精细化,共治共建共享成为了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基本导向。
一、当前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是社区管理模式,重管理而缺乏现代治理理念,这就使得出现了社区组织过度行政化、居委会有责无权、社区治理职责空白等现象。单位制解体后,政府职能更加偏向服务型政府方向转变,社区作为公民日常生活的环境成为公共管理与服务的重点。但在这方面政府并没有把自主权交给社区组织。现阶段,社区往往责大权小,办事能力不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成为社区治理工作的真实写照,社区工作疲于应付,难以发挥社会治理的真正作用。
1.治理主体职责不够清晰、能力不足。现代社区治理应是由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完成的,而事实上,政府在社区治理方面起着巨大的主导作用,几乎将社区工作的有关事项全部包揽,控制了绝大多数的社区公共资源并调高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门槛,使得市场和社区的灵活性无法发挥。同时社区事务准入机制不健全,社区工作站承接了大量的街道办和有关部门转移的行政事务。由于工作站承接了大量的行政事务,在人财物上得到了更多的倾斜,居委会陷入空心化和边缘化困境,居委会则显得“捉襟见肘”。除此之外,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都会出现能力不足的情况,社区治理能力明显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
2.居民的参与意识淡薄。大多数社区居民既不了解社区情况也不关心社区的公共事务,部分居民对社区的了解仅仅是办低保、开证明。而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长期以来主要以行政化方法提供管理与服务,社区居民缺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渠道,参与意识薄弱。同时,居民职业兴趣、文化目标、利益取向不同,专于自己的生活,而不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中,冷漠化与私人化并存的状态造成复杂的社区治理难题。
3.社区公共资源配置不够完善。如社区医疗中心、社区图书馆等社会服务机构尚未具有提供高品质、具有足够数量的公共服务的能力。虽然建设了较多的党群服务阵地,但仍存在部分选址布局不科学、区域规划不合理、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群众有“走不进门”“不愿进门”“说不上话”的感觉,党群服务阵地的吸引力、凝聚力大大降低,难以真正成为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的场所,难以发挥共建共治共享的阵地作用。
4.社区治理现代化程度不高。
当今我们所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几乎无处不在,国家也在大力推广“互联网+”技术,但是在社区治理方面,互联网的运用寥寥无几,这导致社区内相关信息流通缺乏时效性,社区间、社区与上级部门间的沟通不密切,并且浪费了人力和物力资源,使得社区内的市场发展受阻,所以社区治理中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刻不容缓。
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
1.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意识
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就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我需要培养居民的社区理念,推进社区治理。政府权利下放、增强服务功能、加强人本思想的宣传教百、培养居民自治能力,给予居民治理的空间,并且在社区治理中,让人们负有责任感,产生“社区是我家,人人都爱她”的局面,积极指导街道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健全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各类居民委员会下属委员会,完善社区议事协商制度,围绕居民关心的社区治理、社区改造、物业管理等热点问题开展协商。这样会减少社区治理成本,如此长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推进社区党组织建设,深化基层群众自治
大力推进社区党组织建设,围绕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社区党员和群众为主体的治理架构,不断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社区层面,要进一步理顺了社区各组织的职责和关系,建立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工站、社区社会组等多方面参与的良性运行机制,构建起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自治为基础、社工站为政务管理服务平台、社区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共治”社区体系。同时,加强对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和群众团体的指导和管理,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强化工作统筹和多元共治,形成高效服务体系。
3.提高社区治理现代化程度
在“互联网+”时代,社区治理环境日益开放,治理方式也更加具有创新性,社会治理可以将部分管理与服务由线下治理转向线上治理。未来线上社区治理可以引导社会生活智能化、网络化,提供社会个人服务,如生活服务购买、教育教学课程学习、医疗健康等。将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与互联网结合,其所负责的社会公共服务通过网络提供给有需求的居民。单纯线上社区可以结合互联网技术,使社区居民间联系更加方便,及时反映问题和相关诉求,同时减少居委会线下通知和活动的时间和相关经费。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方式往往更能切中居民的痛点,比如有的城市有“车钥匙”,则是把停车位分时出租,便宜且方便。这些垂直服务,真正打中了居民的痛点,在抢占社区最后一公里上,体现出了优势,也赢得了社区居民的认同,它们的成功可以为未来“互联网+”在社区治理方面的应用提供借鉴。
4.加强社区治理专业人才培养,为社区治理提供有生力量
当前我国社区治理中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短缺制约了社区治理的长远发展,创新社区治理需要调整社区治理人才结构,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首先,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更新社区治理中的人才储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以高校为依托实施“社工专才培养计划”工程,构建社区治理专业人才库。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于千人以上社区的基层民政干部、社区专职工作者、村(居)委会成员、专职社工进行系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先进技术运用、职业素养培训,使其逐步提升转化为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增强社区社会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基层社区治理牵涉的领域必将越来越广,未来发展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宽,在国家践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社区治理必将是未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倪赤丹,陈文岚.“民生微实事”构建社区治理大格局——深圳市南山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探索[J].社会治理,2018,0(8).
[2]黄建.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运行困境与创新之道——基于党建统合的分析视角[J].探索,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