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本层次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是人们认识世界最直接,最基本的层面。本文探讨了基本层次范畴的特点以及通过基本层次范畴分析英汉构词的差异性及普遍性,探讨其对英汉构词方式的影响,以求能更好得了解范畴和认知系统。
关键词:基本层次范畴;构词差异;普遍性
1. 引言
整个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划分和归类,而这一系列划分的心理认知过程被称为范畴化。范畴化确切是指“是一种基于体验,以主客体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体(事物,事件,现象等)进行主观概括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并使其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理性活动,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王寅,2006:96) 而范畴论主要包括原型范畴理论和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2. 三个层次的定义及其各自的特点
在认知范畴中,范畴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上义层次(superordinate level),基本层次(basic level)和下义层次(subordinate level).这三个层次的地位不同,所拥有的信息量和实用性也不同。其中最显著的是基本层次。“人类是从基本层次范畴来认识事体,理解世界的,能快速,有效,成功地组织和处理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原型。”(王寅,2006:136)
上义层次范畴是在基本层次范畴上建立起来的,是对基本层次范畴的高度概括,而下义层次范畴却是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继续细分,更加具体,内涵更加丰富。

具体地说,范畴的基本层次依赖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可向上向下不断扩展,在这一层次上,与同一范畴其他成员共享的属性最多,与其他范畴的成员共享的属性最少,也最接近客观自然的分类,例如(猪,狗,羊,花,树)。“在基本层次上原型最为发达,基本层次提供了有关事物和生物的最多的相关信息或者提供了最大的相关特征。”(束定芳,2008:65)。而下义层次范畴又叫寄生范畴(parasitic category),相对而言不易识别。例如:人们很容易产生关于“花”“树”等的意象,但是对于他们的上义范畴“植物”,人们很难形成一个“植物”的完型,反而不少人是借助于基本层次范畴具体的某个形象来体会“植物”这个概念的。上义层次范畴具有以下特点:(1)处于从属地位,依赖基本层次范畴来获得格式塔及大部分特征。(2)上位范畴具有跨范畴的特征。(3)与突出效应密切相关的是上位范畴的聚集功能。(4)从日常范畴中产生的经验层次既不完整也不完全一致。(束定芳,2008:65)
下义层次范畴则是比起基本层次范畴而言,增加了一些特别的,具体的属性。与认知背景,文化特征密切相关,也有好样本与坏样本之分。下位范畴词多为复合词(通常为限定词+基本层次范畴词)如“松树”,“杨树”。举例来说:器皿可以称之为上义范畴,杯子则是称为基本层次范畴,而马克杯则是称为下义范畴。里面有种内包关系,器皿的外延大于杯子,更大于马克杯。器皿 > 杯子 > 马克杯 (外延),而其内涵则刚好相反器皿< 杯子 < 马克杯 (内涵),随着其内在属性,具体要求的细化,内涵则越多;内涵越多,外延则越少。
3.基本层次的习得优先性
3.1基本层次范畴词语的语言特征
基本层次范畴如此重要,主要是基于其对人类的有用程度,即基本层次范畴是与人类,与世界的活动最紧密联系并且植根于人类的基本生理需要的这一范畴(周景芸,2007:124-125)。它具有:“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心理认识上的易辩性,地位等级上的优先性,行为反应上的一致性,语言交际上的常用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等特点。(王寅,2006:137-138)语言学家Rosch认为,我们是依靠基本层次范畴而得以认识世界和解读世界的,它们能让我们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而收获最大量的信息(转引致:卢鑫莹,2009:106)
基本层次范畴词语的语言特征:
(1) 最早为儿童习得
(2)在等级中的词汇最短
(3)使用频率最高
(4)构词能力强
(5)该层次的词汇隐喻能力相比其他范畴要强
举例来说:“花”一词是中国母亲在教儿童时会用到的一种基本范畴词汇。它的词性简单,单音节词,单一词项构成的词。在公园里,路边上,小河边经常可以看到,使用和见到的频率较高。“花”的隐喻能力较强,例如:她笑得像朵花一样,或者她像花一样美,而它的上义范畴植物就没有这么强的隐喻能力。而且它能够作为中心词,迅速构成复合词,像“玫瑰花”,“菊花”和“牡丹花”。相比之下,像“玫瑰花”,“月季”和“菊花”之类属于下义层次范畴,是针对它的种类做出的具体的划分。往往是等到儿童的心智渐渐成熟之后,才能慢慢了解到玫瑰花的概念“多为红色,带刺,香甜味,花语为爱情。”
3.2 从社会变迁看基本层次范畴的习得优先性
任何一种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和手段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就难以保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认知范畴本身也同样具有相对稳定性。认知范畴本身就是为了方便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人类不肯能推翻现在的分类尺度而重新建立另外一种分类尺度,许多范畴在随着科技应用与发展,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得到相应延伸和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基本层次范畴的优先性(卢彩虹,2004:97)
4. 英汉构词中的应用对比
4.1 英汉构词差异性
Berlin在1978年将生物用语言表达的类别大致简化为三个层次:(1)最高生命层(如 tree, glass, fish, bird )。(2)最重要的中间层种类层如在tree中的种类层(pine, oak)。(3)最低层通常具体层。(王寅,2003:138) 英汉两种语言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差异。经常会存在并不一一对应,空缺的现象,这些空缺肯能是跟民族对范畴的认知方式,社会背景,构词功能的差异所致。例如:汉语的构词方法之一是“修饰语+中心概念词”常被称为定中构词法(例如: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网球),其中心概念都会用基本层次词来担当。修饰语则用来表示:形状,颜色,产地,功能,材料,性质,特征,方式,目的。
皮球 rubber ball 公鸡 cock 矮脚鸡 dumpy
羽毛球 badminton 母鸡 hen 芦花鸡 plymouth
足球 football 小鸡 chicken 火鸡turkey
网球 tennis 小公鸡 cockerel
从上面的比较,不难发现汉语的构词更加注重意念和象形,其中心语保持不变表示同一个类属,区别只是在于前面的定语上,用具体的某一特征来表示种差,汉语都用了定中构词法,而英语常常用一个单独的词来表示。
4.2 英汉词汇不存在一一对应
由于表达习惯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词汇中的上义词,下义词有时不能完全对应或出现空缺,即存在词汇的非等形性。例如:“kinship”的下义词有“father, mother, grandfather, sister, uncle, brother, aunt, cousin, niece”。而在汉语中包含在“亲属”概念下的词的数量却是很庞大,如“伯母,姨母,婶娘,堂姐妹”等都被包括在内,。(黄春燕,1999:46) 汉语中的“颜色”并不等于“colour”对应。“colour” 不包括“black”, “ white”, “ grey”三种颜色。关于颜色词:汉语基本色为:红,黄,蓝,黑,白。而达尼人仅有两个基本颜色词,问mola人时,他们的基本色:白,红,黄。当我们这里下雪时,用来形容那个雪的词并不多,最多是小雪,中雪,大雪,暴风雪,仍然采用“定中构词法”,而在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有关于雪有26种说法,可见在不同的国家中,由于认知方式及身处的地理环境位置的不同,词类不存一一对应。
4.3 从形态学角度分析英汉构词的不同点
英语多用标记法,用后缀“-ness, -able, -ish,-en”之类的标明词性,汉语则注重意念范畴,常用基本层次词作义类标记来构词,突出表示其“义类范畴,使汉语具有明显的义类范畴标记。”英语是曲折型或综合型语言(inflecting or synthetic languages),词的语法意义(数,格,人称,体),词与词之间的句法关系(主谓一致关系)的表达可以通过加屈折词素来实现。汉语又称为孤立型或者分析型语言,没有屈折语素,语法概念,句法关系的表达不能依靠词干的屈折或形态变化,只能依靠词序或功能词的运用(许菊,2007:47)
5. 基本层次范畴的普遍性
除了事物具有范畴之外,行为动作也有其范畴层次:常见的一般行为都形成基本层次范畴(run, jump, walk, speak),概括性较强的则是上位范畴的动作(sports, move, change),而诸如对方式,程度,处所,时间等细节信息的动作所形成下位范畴如(wander, hobble, stride),下位范畴则更加具体,细节化。
在现实世界里,事物被划分为不同的范畴,而同一事物又同时隶属于多个范畴,构成范畴的不同等级。范畴系统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呈金字塔状的层次性,位于塔尖的范畴高度概括、相对抽象,而愈向下的范畴层次则愈为具体。在这些抽象度不同、细节性有异的范畴层次中,有一个中间层次在人们的心里占有特别显著(salient)的地位,在此层面上人们观察区分事物最容易、最直观。Rosh等把此等级范畴定义为基本层次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范畴可以向上扩展为上位范畴(super一oridnaeteategory)和向下扩展为下位范畴(subordinatecaetgory)。在这个等级分明的范畴系统中,上位范畴包含所有的下位范畴以及这些下位范畴的子范畴;同时一个上位范畴还可以是一个更高级别范畴的下位范畴。如:家具可能是物体的下位范畴,但它可以是椅子、桌子、床等的上位范畴,而椅子又是躺椅、折叠椅等的上位范畴;家具既包括椅子,也同时包括椅子的所有下位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在由抽象度和细节性这两个矛盾对立现象所组成的连续统中,代表的是一种黄金中位。它既没有上位范畴那样概括,又没有下位范畴那些为中性场合所不要求的细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它来恰切地指称某些事物或事件,又不至于因过分抽象或具体而影响交际。因此基本层次范畴成为交际中使用最频繁,最广泛并最早为儿童所习得的一个范畴层次。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而对比则是一种更侧重于不同之处的比较。吕叔湘指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正是通过对比,我们能加深对所对比语言的认识,同时促进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完善某些语言理论。
6.结语
基本层次范畴是认知突显性最强的一个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因此对基本层次范畴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用基本层次范畴分析了英汉在构词上的差异及普遍性。我们应该加强对基本层次范畴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范畴化和认知系统的研究,从而提示出人类认知的本质规律。
参考文献:
[1] 黄春燕. 上义词与下义词的选用[J]. 安徽大学学报, 1999(3).
[2] 卢彩虹. 基本层次范畴的习得优先性[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4(5).
[3] 梁丽 冯跃进. 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及其特征[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4).
[4] 卢鑫莹. 认知语言学中基本层次范畴词的动态意象[J]. 吉林省教学学院学报,2009(8).
[5] 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6]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 王寅.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对比[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8] 许菊. 英汉词语形态结构的共性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4).
[9] 周景芸. 基本层次范畴判断标准的缺陷[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0).